翰墨时音
——农恒云书法作品展侧记
栏目:视线
作者:秋如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山东青州、高密两地与广西文化的交流,历史久远。千百年来,中原儒家文化从当时的青州府远播到广西中越边境,泽被后世,历代土司运用古典诗文的唱和,镌刻在石刻碑文中流传至今。清乾隆盛世时,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高密诗派代表性诗人李宪乔入仕广西后,以诗会友,以诗传道,“高密诗派流衍于八桂,兴起诗学,遂有广西之派” ,深刻影响了当时广西境域的仕林文化。生长于广西的书法家农恒云,就颇受高密诗派影响。故而,近日,他选择在山东青州举办了“翰墨时音·农恒云书法作品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报社、广西书协、潍坊青州市委宣传部、中晨集团联合主办,共展出农恒云70幅书法作品。展览内容分为中国经典诗文、高密“三李诗派”及清代高密本土仕林诗文、广西仕林诗文及他的家乡广西大新县历代土司诗文三部分。

  谈起本次展览的创意,农恒云介绍,是近几年在考察调研广西大新土司文化时,从遗留在千年石刻中的历代先贤的优美诗文中,发现了山东青州、高密两地与广西的文化渊源很深;而青州与高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文脉深厚,分别居于全国书画、文学领域的高地,进而萌发了运用书法艺术传承与再现中国文化经典,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的创作欲望。农恒云精心遴选并书写了孔子、老子、屈原、曹操、张若虚、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千古绝唱,书写了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单若鲁等高密先贤脍炙人口的诗词,书写了流淌着青州文脉的李明峦、赵天益、赵彭贤等广西大新土司遗留在石刻里的优秀诗文。

  农恒云是广西书协副主席,自20世纪90年代初,作品就频频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后加入中国书协,成为当时广西书法界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之一。当年的广西书坛黑马农恒云,而今其书法风格已渐具面貌,观其作品,“厚”与“黑”是他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其书写喜用浓墨,擅驭羊毫,无论丈幅巨制或小品微帧,也无论篆隶楷行草,皆饱蘸浓墨,以长锋羊毫挥运,点画浓重雄奇,呈洪荒古力之象,雄浑正大,气势磅礴。

  何为“翰墨时音”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以农恒云书法作品展为个案,阐释了其内涵:首先,作品书写的内容是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所发出的一种和声,通过艺术家独具个性的对所选择的文本的书写,将这些经典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美学精神呈现出来。再者,这些历代的经典文本对当下来讲也是一种好声音,体现了现实性和当下性,这也是该展览的现实意义之所在。除此之外,在康伟看来,农恒云的书法创作是追求书中有文的,从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和“道”两个方面的修炼和修养。他表示,“农恒云的美学品格和艺术追求是以守住初心的文化态度向经典致敬,并且他对经典文本是有主观选择的,他所选择的都是气韵清正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他自己的笔墨意趣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实现自身书法艺术的价值,包括其中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另外,农恒云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探寻也是他书中有文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道,农恒云是特别遵守规矩的书法家,尊重书法之道,努力形成自己的面貌,入帖又出帖,守法又变法,这是一个正道,是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弘扬。 ”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有文学的内涵,诗词的意境,音乐的节奏,笔墨的韵律,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 ,中国书协中央机关分会副会长罗杨评价该展览是农恒云对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的完美结合,“感觉他已经不是在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心灵观察世界,靠的已不是简单的笔墨功夫,而是深厚的内心功力,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经典诗文,故而整个展览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

  与农恒云同为壮族书法家的广西书协副主席潘继坦,熟知农恒云的书法创作,他认为正是农恒云对广西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有着较深入的探究,故而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书法艺术来表现,这使得他的书写内容显得格外深邃丰厚,其书法的文化承载性得以拓展,并为时下的中国书坛提供了书法艺术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鲜明个案。潘继坦认为该展览是农恒云对民族性和书写内容相结合的成功尝试,在书法内容的选择及不同书体的表现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譬如一些表现明清时期广西山水的诗词,他形体自然地书写出了广西山水秀美的地域特色,而对某些记录广西历史激荡风云的诗文,他的作品则表现出铿锵有力的线条。潘继坦感慨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恒云喜用浓墨,擅驭羊毫,雄健俊逸的风格虽然有别于齐鲁的书风,却是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有许多互相交融和借鉴的地方,他的书风在慢慢吸收和融入篆隶的养分后,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充分体现了广西壮族人民外秀内刚的民族性格。 ”

  本次展览不仅集中展示了农恒云40余年的书法造诣,同时也是青州、高密两地与广西书法家学术交流的雅集,凝现着农恒云的家国情怀、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执著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该展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展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时代意义,奏响了一曲骆越文化与齐鲁文化交融的时代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