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创世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源头和原始初民思想观念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始祖的道德意识、精神价值取向及对宇宙万物起源的原始观念和朴素认知,体现了人类童年时期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文明的创造。盘古女娲的创世神话和文化遗存,回答了“炎黄子孙是谁?从哪里来? ”等重大问题。为此,厘清中华民族的源流和根系,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体系,确立盘古女娲的神圣创世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迄今为止,学界对盘古女娲的研究虽然已有一些成果,但仍处于零散、残缺、不成系统的状态。盘古女娲创世的传说,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应有的偏移,特别是两位创世主人人为地被分离、被错位、被孤立,导致中华民族创世说的不完整和创世主人的缺位。中华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耿宝山介绍,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流传甚广,许多地方都有相关的遗迹。但大多是把盘古与女娲两位始祖割裂开来,单独建造庙宇,分别供奉。河南西华是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庙、且体现二人共同创世的双遗存地区,拥有遗址遗存多达62处。“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的主角是盘古和女娲,二者不可分离、不可错位,更不可让位,盘古女娲创世说应是一个故事完整、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的统一体。 ”
为了使我国的创世神话走出“凌乱、孤立、不完整”的历史迷雾,构建完整的创世学说体系,确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文化、原点文化,两年前,中央文史研究馆组成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会同文化与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神话学、民族学、民俗学、非遗学等角度对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开展深入系统调研,全面考察了盘古女娲纪念遗迹、非物质文化遗存,近期举办了相关专家研讨会。
研究成果表明,河南西华是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圣地,密集分布着盘古女娲共同创世的文化遗址群,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宫殿、庙宇、遗迹、墓葬、石刻、砖雕等,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流传于民间的歌颂盘古女娲的优美传说、民俗活动等。而且这些遗存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庙;既有盘古墓,又有女娲陵;既有出土的“盘古寨”砖匾,又有女娲的碑文。与之相关的还有女娲宫、龙泉寺、墓岗寺、盘古井等历史遗迹,它们就像一个远古时期的天然“沙盘”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创世文化遗址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人类起源文化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资料。尤其是西华县民间流传的创世经歌,具有经的经典、诗的意境、歌的韵律,是西华创世文化传承和祭祀礼仪的一大特色,被学术界称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随行考察了当地的遗迹和民俗表演,发现西华的遗址遗存与文献上的记载能够对应。古籍文献上对女娲的记载较早, 《山海经》 《楚辞·天问》 《淮南子·览冥篇》中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比而言,盘古开天地记载得稍晚,最早的记载出于三国时代的著作《三五历记》中,且只提到人物没有完整故事。“古人云,‘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创世神话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张希清说。
对于今人来说,盘古女娲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神话学研究专家王宪昭认为,盘古女娲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文化符号和标识,是国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信仰价值和精神追梦的体现,他们身上所镌刻的创新与创造因素,就像人类追求智慧和进化自我的基因,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不断推进着人类对文明的探索与发现。在作曲家王立平看来,系统梳理审视盘古女娲这一精神源头,体现的是“世界观”和“观世界”两大核心命题:考古发掘祖先的历史遗存和生活经验是观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源头精神,根据始祖的世界观展望未来是世界观。
创世文化当代性的体现,毫无疑问,首先需要进一步普及。国务院原秘书长、参事室原主任陈进玉建议让中国创世文化进课堂、进社区,集中创作一批以创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包括动漫电影、实景演出、民间曲艺、舞台艺术、绘画雕塑等,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强对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成果的当代转化,展现出中国创世神话的壮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盘古女娲以劳动者的形象、创造者的智慧,以神斧、泥土与彩石为工具,以艰辛的付出为代价,创造出了天地万物和人类。这种锐意进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大爱包容、阴阳平衡的理念,既有利于人们在追求社会公正、个人幸福目标的进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以及多元社会包容性的建立,更有利于激发先进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组长赵德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