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累克:我描绘事物本来的面貌
栏目:推介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式酒馆(彩色石版画)  劳特累克  1893年

  19世纪末法国画坛“奇葩”荟萃——一些穷困的、有病的、自甘放弃朝九晚五“正常生活”的人为了艺术,干出了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这其中不仅有穷得只卖出一张画的梵高,还有贵族“公子哥儿”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

  劳特累克,这位法国南部一个古老贵族家庭的后裔, 17岁时决定成为一名画家。那时他已经很清楚自己身患遗传性骨病,不能继承家业,因此他的家人同意他留在巴黎学习艺术。这位充满贵族气质的艺术系学生毫不费力地融入了蒙马特那个如同波希米亚般自由不羁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找到了归宿,也找到了激发他艺术灵感的主题。这些灵感的集合,汇集成即日起至11月4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 ,由布达佩斯美术馆、北京画院主办的此展共展出90余幅作品,涵盖了绘画、素描、石版画和海报等,其中珍贵的纸本版画更是每隔两年展出一次。

  19世纪末,蒙马特高地迅速成为巴黎的娱乐中心, 1883年劳特累克将画室搬到蒙马特高地。蒙马特夜晚灯红酒绿,鳞次栉比的酒吧间、夜总会和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吸引着年轻的劳特累克。在那里他能够暂时忘却由于生理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1889年,劳特累克受经理齐德拉委托为红磨坊设计的石版招贴《红磨坊》使他一夜成名,整个巴黎都被这幅作品所吸引。自此开始,劳特累克用短短十年间共设计了32张招贴,这些都成为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经典作品,劳特累克也成为法国“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家之一。“对于劳特累克来说,红磨坊是个起点。 ”同时代的人都这样认为。

  第一张海报的成功为劳特累克带来了更多订单,他也借此与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们有所接触,如划过蒙马特高地夜空的流星梅·拜尔福特,她用稚嫩的童谣演唱爱尔兰和北美的传统老歌。舞台上的拜尔福特,为了配合她歌曲的童真,在着装上也选择相应的装饰:淡水粉色的裙子、镶蕾丝花边还有蓬松的帽子,她还会手抱一只小黑猫来扮童真。她奇异的装扮吸引了劳特累克,画家以她为主题绘制了一系列作品。

  “贵族一方面要炫耀自己的高贵,另一方面又要光顾声名狼藉的地方寻求精神的慰藉。 ”诗人波德莱尔说的就是劳特累克这样的贵族。“我会在风月场里占个位子” ,劳特累克曾这样说;他喜欢风月场的浮华,从1892年到1895年,他经常在歌剧院和证券交易所附近的风月场所呆上几个星期。夜场女子们在休息、打牌或化妆的时候,他会连续观察几个小时。但以“世俗眼光”来看,他画的女人都很“丑” 。“我描绘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不加以评判。 ”其作品也确如他所言。“不论贵贱,也未加褒贬,无论是台前红极一时的歌舞明星还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夜场女子,劳特累克均一视同仁地将她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勾勒下来。他的版画作品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版画这种表达媒介在劳特累克整个艺术生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能通过他寥寥几笔之下的曼妙身姿一窥19世纪末光鲜亮丽的夜巴黎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间百态。 ”策展人王加说。

  “劳特累克短暂而极具创造力的艺术生涯与巴黎娱乐业的繁荣、现代版画的黄金时代属于同一时期,蒙马特高地和香榭丽舍街畔带有歌舞表演的卡巴莱餐厅被证明是他杰出的彩色石版画的灵感来源之一。 ”展览策展人、布达佩斯美术馆版画与素描部艺术史学家祖萨·贡达说。为了在展览中营造出19世纪末夜巴黎繁花似锦的氛围,主办方将劳特累克的版画真迹与巨幅海报、巴黎红磨坊与街头海报栏形象、巴黎的历史老照片和作曲家奥芬巴赫所谱写的康康舞曲融合在一起,试图让观者重温那段从未消逝的历史,去体验时至今日还遍布劳特累克海报的巴黎浪漫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