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鄢陵故事 唱响花都声音
——访河南鄢陵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和发科
栏目:文联新声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十月的鄢陵,一片花海。

  依托在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河南许昌将举行为期两个月的生态

  文化游活动,以花木观光、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特色旅游、健身养老活动,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养生理念,助推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打响生态养生及休闲度假品牌。

  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这个“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开展文联工作,鄢陵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和发科感觉非常幸运,文艺和花木都让他的工作和生活始终浸润在浪漫的氛围中。作为一个县级文联,鄢陵县文联的工作特色鲜明——加强鄢陵文化挖掘,打造鄢陵文化品牌,围绕厚重的历史文化、花木文化、蜡梅文化、生态文化等深入开展挖掘整理工作……都成为鄢陵县文联所肩负的责任。

  顶严寒冒酷暑梳理千年花木史

  宣传“花都” ,文字先行。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发科在“花都”文字上下了足足的功夫,主编了不少有分量的花木图书。他自2010年调到鄢陵县文联工作, 8年里与鄢陵花木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鄢陵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周初封为鄢国,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等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和发科介绍,鄢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被誉为“花都”“花县” ,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65万亩“平原林海”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天然氧吧,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被誉为“中原之肺” 。

  “生活在花都鄢陵,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着优质的矿泉水,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和发科说,近年来,鄢陵县文联围绕全县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编印《文化鄢陵》 《魅力鄢陵》 《鄢陵花木文化》等10多本书籍画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组织编印《鄢陵花木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文件资料缺乏,要对千年花木发展史进行梳理谈何容易。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期间,和发科组织编纂人员顶严寒,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采访,钻进档案馆查阅资料。“工作辛苦自不必说。又由于我们的编纂人员多是兼职,白天要做本职工作,因此,节假日、工作日的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常见。经过百般努力,图书总算顺利编印发行了,也得到了好的评价。但编印这些图书也不能说得心应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编纂队伍小,编纂人员能力素养还不够,还有不尽意的地方。 ”和发科说。在鄢陵举办的全国性花木交易盛会——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上,他看到参观者对组织编印的这些书籍和画册非常喜爱,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认为,一切的努力能够收获相对完满的结果,与鄢陵县委、县政府对文联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凡是县文联提请汇报的问题,县领导都能够及时予以解决,可以说鄢陵县文联在鄢陵县的文化格局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他说。

  抢救蜡梅文化,不拘一格

  千年蜡梅栽培历史孕育了丰富的蜡梅文化。鄢陵县开展蜡梅文化抢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鄢陵县文联对此有一系列行动,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 ”和发科说。

  和发科介绍,鄢陵县文联首先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而后出台了以蜡梅文化抢救为主体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 ,对抢救工作体系的完善、工作经费的保障等作出了规定。

  从此,抢救工作有序展开。比如,在蜡梅技艺传承方面主要开展了命名蜡梅文化传承人、蜡梅栽培技艺研究等工作;在蜡梅文化抢救方面主要收集整理了《 “天下第一花”的由来》 《姚家花园的传说》等蜡梅传说故事160余篇,创作了《三过蜡梅乡》 《花乡清韵》等一大批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先后荣获省、市优秀文艺成果奖。鄢陵县文联编印的《鄢陵蜡梅与蜡梅文化》 《走进中国蜡梅文化之乡——鄢陵》 《鄢陵·梅》等书籍,还被评为许昌市优秀外宣图书出版物。

  最为繁忙的是,鄢陵县文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蜡梅文化活动。“在县文联的建议下, 2012年开始,鄢陵县成功举办了七届鄢陵蜡梅梅花文化节,文化节包括蜡梅生产、技艺传承、蜡梅文化等高水平的系列活动,并从第四届开始,升格为国家级盛会,有效地提高了鄢陵蜡梅影响力和美誉度。 ”和发科说。

  此外,近年来,鄢陵县文联还组织举办了“梅兰竹菊”特种邮票发行活动、鄢陵蜡梅文化形象宣传语的征集活动、“蜡梅仙子”形象大使选拔赛、以鄢陵蜡梅为主题的全国著名诗人诗歌采风活动、国防大学军旅诗词创作研究院“鉴梅止戈”采风活动等。“尤其2016年1月在鄢陵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上,我们策划和组织了书画展览和摄影大赛,广泛邀请全国书画摄影名家参展参赛,编印了作品集,收到了良好效果。 ”和发科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在蜡梅文化抢救和传承发展方面工作成绩突出,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委员会在全省印发推广了鄢陵县的经验,和发科也被评为河南省民协工作“先进个人” 。

  值得一提的是,在鄢陵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上,鄢陵县文联集中力量,综合运用摄影、书法、诗词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大胆尝试,力求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来讲好鄢陵故事。为了迎接第十三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的举办,鄢陵县文联提前策划,以鄢陵花木产业发展为主题,组织创作剧本、拍摄了中国首部生态系列摄影剧《鄢陵·梦》 。“可以说,摄影剧《鄢陵·梦》是鄢陵县文联借助视听手段来传播文化的一个示范案例。 ”和发科说。

    文艺阵地壮大了文艺队伍

  鄢陵县文联下辖作协、书协、美协、摄协等10多个协(学)会,拥有各级会员近千人,组织健全,队伍壮大。近年来,围绕推人才、出精品,鄢陵县文联积极开展工作,在文艺期刊创办和文化挖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为了给协会会员提供发表作品的阵地,从2011年开始,鄢陵县文联创办了文学期刊《花都风》和《鄢陵摄影报》发表会员作品近千篇(幅) ,编印了《鄢陵优秀文学作品集(2007—2016)》,精选会员10年来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和媒体发表的作品予以集结。“这些文艺期刊和上述提及的图书画册,为会员提高创作能力提供了阵地和帮助。在文艺期刊创办和图书画册出版过程中,我们的创作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会员创作能力明显增强,在报纸杂志和各级媒体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较原来有了明显提高。 ”和发科说。

  鄢陵县作协会员张超我的《一地槐树》获第七届梁斌文学奖,王伟峰的小小说《走眼》被选作2014年高考浙江语文试题并获第二十三届梁斌小说奖…… “很多会员由衷地说:‘在这些平台上我们的爱好变成了特长,若没有县文联提供的平台,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早就不再创作了。 ’ ”和发科介绍。

  在调动会员积极性方面,鄢陵县文联为会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各种平台。比如,在中原花木博览园建设过程中,组织协会会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撰写解说词,布置蜡梅文化园,拍摄摄影作品,为景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鹤鸣湖景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工作中,充分发挥协会会员作用,组织挖掘鄢陵历史文化、水文化、民风民俗等,打造了鹤鸣湖景区文化长廊。

  据了解,鄢陵县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康养示范区。“我们真诚地希望全国各文艺家协会、艺术院校能多关注鄢陵,把美丽的鄢陵作为采风基地,合作共赢,共谋发展。 ”和发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