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时代艺术精品 攀登民族舞剧高峰
——在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改”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以多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选择这个题材进行舞剧创作,虽然有难度,但也是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挑战。
舞蹈语言的融汇创新是需要不断攻克的难点
有幸的是,我们请到了赵明担任舞剧的总编导,他认为该剧最大的挑战是价值观如何呈现、碰撞,以及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最终,赵明导演以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舞剧结构功力,带领主创团队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和表现方式——当代视角切入、多重空间转换、精神隔空穿越,进而真诚、质朴地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草原上的故事,真情演绎了当代小学生与上世纪60年代小姐妹两代人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结构,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舞剧的戏剧性,这是成功的关键。
如何在推进剧情的同时实现多种风格舞蹈语言的融汇创新,是剧中舞蹈设计的难题,同时也是学院“蒙古舞技能研究”科研项目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剧中,赵明提出由三“人” (马头、马尾和牧民)组合成一架马车的创意,经过反复试验、排练,最终形成了与众不同、充满浪漫色彩的马舞。剧中爷爷、孙女、家长、小学生的卡通风格动作的特征定位,是无数遍寻找和尝试的结果。小姐妹与羊群的关系怎么表达?众多羊舞的形象怎么呈现?与暴风雪搏斗的核心舞段如何创新?每一个舞段的准确形象和呈现方式都经过了反复试验,十遍、百遍甚至千遍地修改。一段“大浪漫”的小姐妹出场舞段,排了整整三个月。表现暴风雪的舞蹈改了几十遍。目前看,暴风雪舞段的出新仍是需要攻克的难点。
探索高等艺术院校舞剧创演的新路径
2018年度获批的16个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中,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唯一一部入选的高校剧目。有人认为:创演大型舞台剧是文艺团体的事,学校是教学单位,搞舞剧不适合也不具备优势。事实上,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而一部舞剧的创作、排演,贯穿着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艺术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成果,可以检验艺术院校多学科的教学水平。
为了排演这部舞剧,学院组建了由中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组成的舞蹈团,剧中108位演员全部由学院师生担任。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就是从课堂走向舞台、从学生成为演员的可贵经历。
当然,以学院为主体排演舞剧也存在难题。如,排练时间多为课余时间,师生精力消耗大;演出设施、服装、道具等没有专业部门和剧务管理,基础保障难度很大。
本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金的资助,是对我们前期创作与演出的认可,也是鼓励和鞭策。今后,我们将借此契机,以打磨精品、勇攀艺术高峰为目标,继续精心修改,讲好中国故事,塑好红色经典,使其真正成为经得住社会和时间检验的民族舞剧的时代精品。
(赵林平 中国舞协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