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种文化”
栏目:新气象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辽宁省音协形成了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音乐人才培训体系

润物无声“种文化”

  刚刚建成、正在试用的辽宁省大连市福音城市音乐馆,日前迎来一场高水准的讲座式音乐会,为大连城市爱乐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音乐体验。“特别是音乐馆里的斯坦威钢琴,更是给音乐会增添了美妙的声音变化。 ”辽宁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汪敏悉心地观察着音乐带给城市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这也是今年由她主导的辽宁省音协一线教师培训公益讲座音乐会的第十场。“这次活动既普及了古典音乐常识和听音乐的基本礼仪,又在音乐表达的高标准、高规格上给予引领示范。 ”汪敏说。

  数年来,从“古典室内乐系列音乐会”到“星期爱乐大讲堂” ,再到如今一期接一期举办的“基层一线音乐人才培训班”系列,汪敏马不停蹄地张罗着一切。“对于专业社会团体而言,音乐家协会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人才、推出精品,抓好全社会的音乐普及,把音乐‘种’在老百姓的心中。 ”汪敏表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辽宁省音协自2011年起,在坚持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古典室内乐系列音乐会”的同时,从2012年3月开始开办“星期爱乐大讲堂”公益讲座,每周六讲一课,持续三年集中完成100期。截至目前,“古典室内乐系列音乐会”已举办99场,“星期爱乐大讲堂”业已在2014年7月顺利完成。而作为“星期爱乐大讲堂”的品牌延伸,集中讲座结束后,辽宁省音协每年还组织多场面向省内基层一线音乐教师,以及声乐、器乐、合唱指挥、音乐创作爱好者的专题讲座活动。持续6年,从每周一次的音乐学术公益讲座到更加深入系统的一线教师音乐培训,既形成了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音乐人才培训体系,也在交流与回馈当中不断锤炼着音乐家的公益意识和文化自觉。

  以今年开办的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为例,今年上半年辽宁省音协刚在丹东举办过一次面向全省的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不久后又在沈阳举办。“我们原定的学员人数在120人至150人左右,通知下发到各市音协之后,都说名额太少了,一再增加,因为场地有限,最后限定在260人,可实际来了近300人。 ”这让汪敏还是出乎意料,没想到来的人数如此之多。辽宁省朝阳市音协副主席刘永强为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带来13名学员。“这还是精挑细选之后的人数,合唱艺术既是高雅艺术,又很有群众基础,在基层非常普及,各个街道、社区和学校都有合唱活动,仅朝阳市区内就有大大小小的合唱团40多个。 ”刘永强说,“以前搞大合唱,唱得齐就不错,现在的民间合唱团水平可不一样了,不光要齐唱、轮唱,还要分声部,对指挥的要求也高了,‘必须导出花样来’ 。所以,大伙儿都抢着来接受培训。 ”

  在沈阳参加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的近300名学员,均是来自辽宁省内各地的合唱指挥、音乐教师、合唱团长。汪敏为他们安排的授课教师都是辽宁省内甚至全国颇有声望的合唱指挥,担任教学的示范团队也是多次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沈阳“风之韵”合唱团。“至少80 %的学员都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并且正在从事着合唱指挥的工作。 ”汪敏表示,这样的组织工作半点马虎不得。

  事实上,连这里的音乐志愿者都是准专业级的。作为辽宁省音协的一名音乐志愿者,沈阳北枫合唱团团长朱军杰这些年来几乎参与了辽宁省音协组织的每一场“星期爱乐大讲堂”的组织服务工作。为保证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的顺利举办,他特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从声音训练、曲目选择到作品处理以及排练方法等,极尽合唱指挥的每一个环节。“以提升为目的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的合唱,早已不是大家所了解的群众歌咏,已经提升到了艺术层面,即使是曾经受过系统合唱指挥训练的一线教师,如果视野不够开阔,知识结构滞后,也必须要接受新的培训。 ”有过留学经历且与世界合唱界接触较多的青年指挥家、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孙雷说。

  “这就是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发展。 ”汪敏认为,多年来辽宁省音协一直在做各种形式的公益演出,但与一次性的音乐熏陶相比,讲座和培训更能够带动整个社会音乐素养的提升,“因为人们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音乐的热爱是具有共性的,只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好‘种音乐’的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种音乐’的载体和内容,做到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让音乐走得下去、欣赏得了,坚持数年,就一定能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出一片枝繁叶茂的音乐新天地。 ”

  把音乐艺术“种”到大众心里

  做一场讲座很常见,做十场讲座很难得,能连续做百场讲座则让人敬佩。从“星期爱乐大讲堂”到“基层一线音乐人才培训班”系列, 6年间,总计160余场讲座(培训班) ,辽宁省音协持之以恒。“ ‘星期爱乐大讲堂’开办两年之后, 100场讲座的目标完成了,但辽宁省音协却觉得路才走至半途,接下来的任务更重。 ”汪敏回忆说,“讲座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听众对我们越来越信任,感觉必须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提高。于是,我们把目标放在对基层一线教师的培训上。因为,要实现后备音乐人才的积累,关键在教师。各领域一线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文化的种子才能撒得更广、扎得更深。 ”

  从“双排键电子管风琴教师培训班”到“古筝教师培训” ,从“钢琴基础教学法”到“歌唱中的表演技巧与艺术处理” ,从“民族乐团及声乐演唱”到“合唱指挥公益培训班” ……从2014年8月起,“星期爱乐大讲堂”走出教室,转身成为常年在辽宁全省各地开展的基层一线音乐人才大培训:面向辽宁全省,培训的内容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适应基层一线的实践需要,并向偏远地区倾斜。“从点到线再到面,目的就是让音乐的种子真正落地生根。 ”辽宁省音协工作人员贾卫群说。

  “文艺界‘送文化’是把精神盛宴送到百姓眼前,而‘种文化’则是通过经常性的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形成某种机制,把内容和形式传播到百姓的心中。 ”汪敏表示,策划这些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争取什么“第一”的头衔,就是希望将音乐理论、音乐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把音乐艺术的种子“种”到大众的心里。

  从学术讲座到教师培训, 6年多时间,辽宁省音协为音乐、音乐工作者以及大众找到了一种沟通与互助的方式,同时也营造出一处音乐的“场” ,甚至为改变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创造了可能。“ ‘种文化’不仅仅是传授技术,还要树立鲜明的导向,辽宁省音协引导广大艺术家要抱着培养大众、提升大众的目的,为社会公众送上真正高水准、高质量、高规格的精神食粮。 ”对于参与“种文化”的艺术家们,汪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把关,“我们要把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所学所想尽可能生动地介绍出去,为他们提供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公众的大舞台。由于这些讲座和培训都是公益性的,从物质层面来看,他们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牺牲’ ,但从艺术家的成长来看,他们的做法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汪敏说,这不只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同时也是音乐工作者回馈社会的一项活动,是音乐工作者自身强化文化自觉意识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