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工业遗产记录了这座城市曾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她的时代特征及历史风貌,这既是工业化开拓者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上海宝山长江边宝钢的“不锈钢地块”最早建于1938年,历经吴淞炼钢工坊、上钢一厂,直至21世纪的不锈钢厂,在2017年全面停止生产,未来将以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面貌呈现。艺术城计划依托宝钢工业遗存的丰厚资源,以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动力,将现当代工业记忆、国际都市生活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城市更新、艺术教育、企业转型发展打造“院城融合”的新范式。
日前,“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举办,它以工业遗存面临的新机会为起点,立足于上海国际艺术城这一“无界之地” ,围绕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艺术产业等主题,为艺术城的发展建设聚集智能,让与会者对这块土地的未来产生无限遐想。
在“上海2035”规划中,宝钢所在的吴淞地区有2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将成为上海的副中心,“不锈钢厂”是其中的3 . 25平方公里。在未来的规划中,“不锈钢厂”的型钢车间将在2020年由上海美术学院入驻,作为核心教学区建成开放式的大学。其他标志性的炼钢厂房、炼铁高炉、煤气柜、冷轧厂房计划变身成美术馆、音乐厅、酒店等,供创意办公、文化休闲、展示展览等入驻使用。
为对接“上海2035”城市副中心建设、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的规划需求,研究工业遗存转型战略和新型综合艺术城的发展策略,助力区域转型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设,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中国工业遗产联盟、上海美术学院和宝武集团联合主办上海国际艺术城论坛。邀请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欧洲、亚洲、南美洲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艺术总监李龙雨、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等业界专家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在论坛前一天参观了宝钢工业遗存现场,聆听了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与会专家就“复兴——工业遗存的价值再生” “产业——艺术与观众的桥梁” “过剩——时代给予的机会” “审美——城市的美学追求”这四个话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弗朗西斯·莫里斯介绍了泰特现代美术馆建筑由前河岸发电站和伦敦市工业活动的三叶草形油罐整改而来的过程,探讨了其作为一个公共博物馆与当代城市艺术、观众之间的关系。伍江就“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出,对工业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大体量空间及其承载的原有生产工艺如何保护、鉴定,以及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新功能植入使其原有空间活化。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让我们对以国际化的艺术教育撬动工业遗存的新生,探讨依托艺术教育“原住民”人才基础的生态圈构建,引领传统的校区、园区和资源集聚区模式等问题给予了多角度的思考,期待以科学、有机和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来驱动都市工业遗存变革。
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是在上海2035年建成全球卓越城市目标的引领下, “将教育资源、艺术资源转化为生活品质,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风貌” 。汪大伟认为:“艺术城打造的不是‘M 50’式的资源集聚区,而是一个艺术的居住区。上海美术学院就是这个居住区的第一批原住民和垦荒者。 ”除“原住民”外,汪大伟还提出了“朋友圈”和“产业链”两个关键词——让全世界的艺术家的朋友汇聚于此,让艺术的消费欣赏圈纷至沓来,从事艺术营销、经营的朋友们也被吸引而来,由此形成生态产业链。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一批“居住”于此、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让他们在3 . 25平方公里的大厂区中开始一片试验田,绘制最有想象力的作品。届时,这座从老工业遗存上蝶变而生的艺术之城将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并以点带面,以积极的“蝴蝶效应” 、全新的文化生活理念激发上海文化的整体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上海文化”品牌增添“标识度” ,成为一个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