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的纪录片很多,但鲜有一部纪录片专门聚焦“传承” 。怎样把历史与现实交接,继而在“世代相传”的默契里找到未来的位置?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就这样讲故事。
近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两年前, 《传承》第一季向观众展现了数十位海峡两岸文化传承人的故事,第二季继续围绕“传承”做文章,以“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七个主题展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接,从古老的技艺中找寻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藏于山林或闹市的智慧
在当今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许多风格鲜明、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 。他们的“绝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十几年如一日地礼敬着祖先的智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世代相传。
武侠小说里,习练轻功者动作轻盈敏捷,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江湖传奇。“功夫从来都想超脱凡庸,修行却要让人知晓谦卑。 ”纪录片中这样说。然而,现实中的“轻功”练习是痛苦而残酷的。少林武僧释理亮以坚定的毅力训练和减重,穿雨衣负重跑步,只为在突破125米“水上漂”的纪录后,向130米“水上漂”发起挑战;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陈师行克服脚上的旧伤,言传身教向徒弟们演示“走壁功”功法。
除了“水上漂”和“走壁功” ,《传承》第二季一共展示的35个“绝技” ,其实都来自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项目为人熟知的并不多。 《传承》第二季的镜头循着它们的踪迹,走向遥远的山林,来到僻静的村落,带观众了解这些令人赞叹的古老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生存环境锻炼出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生存技巧。位于天山南脉腹地的高寒山区,物产丰富,景色壮美,驯鹰高手柯尔克孜族人和他们的猎鹰延续着英雄之间的“荒野约定” ;大兴安岭深处,北纬50度的北缘地区,鄂温克族人和驯鹿始终存续着稀有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高超的野外生存本领和各种寻鹿绝技;在中国西南腹地的大山深处,勇敢的红苗人为了保存火种,练就了口中存火、下火海、滚油锅等一系列“麻山绝技” 。
当然,不只有惊心动魄的武术和生存绝技, 《传承》第二季还让观众看到了千百年来各地生活的万千样貌。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也蕴含着祖祖辈辈对生活的热爱,最简单的物件中飘散着古老传承的味道。荣昌夏布、芒康晒盐、小碗红糖、溱湖簖蟹……不同地区的人们以精妙的巧思改善着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并将手艺代代相传。这些古老的智慧凝结在一段段真实的纪录片影像中,不仅为你我带来惊喜和感动,更将成为历史日记中珍贵的一页。
“失传”的警钟
有些文化可以通过记录来留存,然而很多遗产和绝技却需要世世代代不间断地温习和参与,才能得以传承。“失传” ,正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困境。
75岁的路明章说:“我是成都市最后一个堂倌。 ”“堂倌”是川菜特有的一道风景。如今川菜已经走向世界,但堂倌的鸣堂之声却越来越少,饭馆里总差了那么一些味道。在徒弟熊阿兵开的饭庄门口仔细地观察着学徒们的表现,路明章不太满意,他就私下找熊阿兵商量对策。
茶马古道上昔日辉煌的“冲天楼” ,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所有柱子都变成空心,而房主依然认为“一百六七十年了,这也是保管得好” 。肖自强沟通了十几次,希望买下“冲天楼”来悉心修复。他说:“我并不是以做生意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护我们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别人到这里来看,用什么去说服人家? ”
贵州赤水大同镇, 47岁的彭刚焦对遭受打击想要放弃的徒弟说:“这个独竹漂是我们当地传统的一个节目,你不学真的太可惜了,到时候这个独竹漂可能就要失传。 ”大同镇的独竹漂队员大多已到中年。去年发现自己腰椎间盘突出后,彭刚为赤水独竹漂寻找继承人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时代在快速发展,在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面前,这些饱含着古老文化韵味的传统职业、建筑方式和表演项目逐渐被遗忘,其中的文化与精神也显得无处安放。 《传承》第二季节目的播出,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传承人焦急而无奈的心理状态。
然而,节目并不是通过简单地诉说困境来呼吁关注,在这些故事之中,也显现出传承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流变和创新。除了上述三个故事最终“化险为夷”的圆满结局,我们还能看到文化传承人的更多行动。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费时费工的木活字印刷处境艰难,制作族谱的谱师们纷纷改行。但来自福建的邱恒勇仍在坚持,他决意不让这门家族手艺失传。邱恒勇找到了木活字印刷与区别于现代机器的特点,“老人们认为木活字印刷能让字渗透纸背,纸在字在,当然好过廉价而快速的复印” 。于是,邱恒勇开始了拓展刻印族谱的生意范围。对于有着特殊含义的文件,木活字印刷更能表达人们在心中为它赋予的意义和感情。
古老的技术手段可能显得落后而被人遗忘、面临淘汰,但其中蕴含的诗意却值得我们在市场中为它们开辟出一块可供回忆和纪念的空间。这正是《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自信的来源
几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在积极发展现代社会各项要素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也同样需要重视和传承。
此前播出的《本草中国》 《老广的味道》等纪录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国风格。而《传承》的意义,更是在展示与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遗项目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视和支持。“所谓传承,传自历史,承自人心。 ”传承的内容,也远不止于“绝技” 。从古老的智慧结晶中汲取文化的养料,结合新时代的流变与创新,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传承方向。
而这种唤醒,不仅在于吸引住国人的目光,还代表着国际上变换着的聚焦点——以中国文化作为题材的国内外纪录片也在逐渐涌现。例如, 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能够在世界范围成功传播,最根本的还在于中国春节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优秀的民族化内容更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春节”符号能通过纪录片的传播获得关注,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与价值。作为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与《传承》第二季中这些人物一样的使命,这份责任并不仅仅属于非遗传承人或者中国的纪录片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主动了解开始,先形成文化自觉,再向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方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