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的传播发展要“内外兼修”
栏目:非遗
作者:薛献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声”仲尼式古琴(唐)

  近日,笔者参加了中国琴会在上海举办的第三期古琴公益师资培训班。培训班旨在提高中国古琴艺术参与者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贵州、安徽、山西、四川、甘肃、新疆、上海、深圳、香港等,他们有的在大学学习中文、古汉语,有的从事书画培训,有的经营集琴棋书画茶道香道花艺等为一体的会所,还有音乐专业的大学教师。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学习古琴的人群主要以热爱传统文化的成年人为主,如在成都四川音乐学院附近从事古琴培训的琴馆有上百家;在江西南昌古韵琴馆报名参加古琴公益课程学习的学员累计有两千多人次,其中大部分学员为女性;在安徽淮北则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成立了淮北市古琴协会,以历史人物嵇康、桓伊等为线索,以古琴为亮点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古琴自2003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爱,各地古琴馆、协会、研究会、斫制传承人培训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怎样让古琴正确传承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强调古琴的文化地位,纵谈古人的修身、立德、天地观,在学习古琴的同时要兼修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注重内心感受;有人强调古琴作为乐器的属性,应以旋律、节奏、音准为演奏标准,从听觉美的角度学习古琴。

  古琴培训市场也是一片火热。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今年,中办、国办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也让各地各级政府保护和支持相关的琴派、琴人,国人开始重新审视和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企业和商人积极投身古琴培训市场和斫制市场,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甚至乱象不容小觑,比如:“谈琴”的人多而“弹琴”的人少;一些唱歌跑调的人教授琴歌,美其名曰“吟诵” ;有些弹弦不实、按弦不准的人教授演奏,假以“打谱”的美名;一些收费的短期师资班,文化理论的成分多于音乐演奏的成分,相当于“古琴基础三日游” ……这些造成了当前古琴传承的缺、散、乱等问题。古琴斫制的价格从淘宝上的几百元、几千元到名家的几万元、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市场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没有行业标准和监管部门。

  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优秀古琴艺术?培训期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就表示,社会在发展,古人的学习精神可以借鉴,但现代的交通、网络、通信等技术都比过去发达,让古琴回到过去已不可能,古琴艺术要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应该顺应今天的社会大环境。

  笔者曾针对古琴艺术做过一期专题讲座,在播放古琴专题片《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时,现场观众既为之震撼,又感到新奇,这说明古琴艺术对公众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之快,娱乐项目之多,快餐文化令人应接不暇,以至于公众没有机会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笔者认为,推广古琴艺术首先可以使用现场体验和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做普及教育,由政府部门牵头出资建立古琴传习场馆,定期举办古琴文化讲座,并利用网络视听资料让喜欢古琴的人群有机会全面了解古琴艺术,从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民心、惠及大众。其次,组织业内权威人士或行业协会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建立产品成本核算机制和技能鉴定、素质考评机制,规范各地古琴教学机构从业人员和古琴斫制人员的资质,从而让中国古琴艺术健康有序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