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舞剧创作的“双标”
作者:张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舞剧创作,在我的研究范围和评价标准里有“双标” ,第一是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形式的创造,现在太多的舞剧创作不是舞台形式手段的整体性创作,更多是各自分工、各自编舞。第二是通过具体可感形式的创造,能否折射出创作主体的美学观念、价值判断、精神深度。 《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部舞剧,它恰恰达到了我对舞剧创作认知的“双标” 。

  以舞剧结构的空间性取向为例,舞剧叙事更多以时间作为叙事线来进行创作,这在中国舞剧创作中非常常见。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创作不要借用史诗的结构。也就是说,通过舞剧进行叙事的时候,一定是图像叙事的原则而不是文学叙事的原则,这一点上,舞剧把握得非常好。它的空间性取向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时空上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搭建,既包括当下人生活的实体空间,也包括草原小姐妹生活的实体空间,同时还有通过当下回望过去,以当下人的视角形成的虚拟空间,这三重空间并置在舞台上,形成了强叙事力。

  空间结构的方式必然存在对照式的审美原则,这种审美原则在舞剧中表现为两代人的对照,更多是两种文明形态的对照。如果不以具体历史时间做划分,它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农牧文化和当下信息文明的对照。在舞台设计上也贯穿了这样对照式的审美原则,由水滴丛林式的图景、逐水草而居的草原风光图景,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范式,在舞台上并置又没有违和感。第二个是舞蹈语言的对照,借用两种不同文明的场域,在舞蹈语言上自由穿梭,于是在舞台上既看到了舞剧创作地地道道的民族舞蹈的语汇,同时也能够看到一些卡通的气质。第三个是情感的对照。那一代人他们对家庭、对自然万物的爱同当下孩子对父母的爱,他们的承担是不同的,也是一种对照。

  舞剧有着诗画同流的舞台呈现,舞台像一幅幅画。当然,除了画意以外还充满了情感色彩,这可能也与音乐的情感饱和度有关,音乐的张力特别强,所以舞台上的画面充满了情感特征,这也是舞剧创作的重要定位和审美取向。在舞剧过程中,上半场我们看到了很长篇幅的人羊在草地上欢快玩耍的画面,是由几个段落递进来表达语义,满足了舞剧创作中“停顿的奢侈” 。人和羊的情感同构,不是靠简单的图像式的语言,符号式的语言点到就可以。它是通过一个很长的心理势能的积累,让观众认同草原小姐妹要救羊,人羊是合一的,这些设计和想法都体现出编导精致主义的创作定位。

    (张萍  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社执行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