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
栏目:民间
作者:伊红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明式条案

  一幅青云出岫水墨中堂画,一部《红楼梦》或唐诗宋词,一张简洁素雅的明式硬木条案……这是传统的中式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文化符号。在中国,有一种惊艳千古的美,隐藏在这种平静的传统家居生活里,那就是榫卯。据《集韵》记载,榫,剡木入窍也。榫卯,即两个木构件所采用的凹凸结合,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式家具及其他木制器品的主要连接方式。这种结构最早发现于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原始先民居住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其时已出现凸形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企口榫等构件形式。至春秋战国时榫卯技艺已广泛使用,宋代臻于成熟,明清达到鼎盛。近现代古建筑艺术研究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深为这种中国特有的古典建筑的美所感动,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风餐露宿,考察记录了不计其数的木结构古建筑,其中尤以榫卯技艺建造于唐朝的五台山佛光寺最为惊叹。

  榫卯技艺自古到今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一棵百年乃至上千年始成材的硬木,得苍天厚土之精华,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们的集体智慧,通过榫卯这种中国传统家具结构营造技艺的鬼斧神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扣合严密,间不容发,浑然天成,赋予了其浓郁的人文色彩与时代风貌,工尽其巧,物尽其美,藏秀入内,历久弥香。榫卯亦是中国儒家的平和中庸与道家的阴阳平衡关系于中国木结构所衍生出的合乎力学科学性与生活艺术性水乳交融的完美体现。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互补制衡,一器精工既成,固其根本,抗震耐腐,可寿达数百年毫发无损。

  榫卯技艺神秘古朴的魅力,感召着世人孜孜不倦地对其寻踪觅迹。 《榫卯——京作硬木家具传统结构营造技艺及图解》一书应运而生。这本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传承人数十年的实践,来解读中国传统家具手工制作的工艺与结构,从而使榫卯技艺得以理论传承的学术专著。此书由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与其弟子刘岩松所著,成书历时近十年,文字约十余万字,系种桂友多年笔录整理,文中的三维结构配图,则由刘岩松亲手测绘。痴迷于京作硬木家具榫卯技艺的师徒俩,吸纳整理前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多年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将被世人视为神秘绝技的京作硬木家具技艺之榫卯,通过这本图文并茂的专著,完整明晰地呈现给读者,连接起中式家具文化跨越明清的历史时空。

  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分为“广作” (生发于广州) 、“苏作” (流行于江浙、上海一带) 、“京作” (兴盛于北京) ,“京作”榫卯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和体现了硬木家具所涵括的中原主流文化的艺术内核。种桂友从昔日龙顺成硬木家具厂一名18岁的普通木匠学徒,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厚积薄发,潜心沉淀为集制作、修复、鉴定、制作理论于一身的大国工匠。作为种桂友的嫡传弟子,刘岩松传承京作红木家具以及对榫卯技艺的坚守初心,众口皆碑。他秉承了师傅“一木连做”的制作理念,即使费料也要坚持上下同用一根木头。他认为唯有这种精工细作的红木家具,才能真正传承红木文化高雅精美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现人贵为万物之灵与自然界万物相和的生存哲学。

  在种桂友和刘岩松的眼中,掌握榫卯技艺,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普通木匠所必备的基本功。因为早在18世纪,英国家具大师托马斯·齐彭代尔就在其著作《家具指南》中,对用榫卯技艺将造型与材质完美结合制作的中式家具的“紫檀工”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式家具当居世界之首。而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能以“式”相称的家具仅有三类:中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路易十五式)家具。中式家具以榫卯技艺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灵魂归依,正在继续为祖国赢得荣光。 《榫卯——京作硬木家具传统结构营造技艺及图解》一书的出版与发行,恰在其时。这对矢志不移从事木艺的工匠来说,是一本难得的高品质高行业标准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行业规范的工具书。对于红木文化的研究者与收藏者,可以更加真切地零距离地触摸并厘清其学术脉络。可以说,此书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榫卯技艺和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以及传承与弘扬这门绝学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具有很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