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带一路”的民间通道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将赴俄交流
栏目:视线
作者:宋宋  来源:中国艺术报

  精美的赫哲族鱼皮制作、粗犷的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与萨满服饰、油画般的渤海靺鞨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百姓就地取材、巧妙设计,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近日,为庆祝第12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黑龙江省文化厅与牡丹江师范学院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牡丹江师范学院承担的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赴俄罗斯远东地区交流巡展”项目启动式暨境内首展活动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拉开帷幕,为师生们呈现了神秘瑰丽的民族文化盛宴。

  活动分为展览、研讨会、歌舞展演3个部分。在“匠心独运·魅力丝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国际会展”中,30多位手工艺艺术家带来了160余件艺术精品,并现场演示了他们各自的精湛技艺,再现了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遗存的桦树皮文化、鱼皮文化、兽皮文化、刺绣文化、剪纸文化的多彩风貌。展出的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均属于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充分展现了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在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歌舞传情、歌舞传史,“歌舞乐章·活力丝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歌舞汇演”声情并茂、歌舞交融,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歌舞传承人和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演员们用一个个精彩节目,生动再现了世居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色彩斑斓、热烈奔放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神秘独特、天人合一的地域文化风情。悠扬深沉的赫哲族民歌《猎人的歌》 《阿念鲁伊》 、生动婉转的赫哲族“伊马勘”说唱《英雄诞生》 、豪迈高亢的鄂伦春族民歌《兴安岭的鄂伦春人》 《美丽的大山林》等等,引人入胜,使汇演气氛高潮迭起,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乌苏里船歌》 、满族舞蹈《寸子舞》 、鄂伦春舞蹈《鄂伦春族的民美风情》等节目,他们与少数民族歌舞传承人同台演绎,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在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融入与深刻影响。

  “文明互鉴·助力丝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办方邀请了中俄相关部门领导、手工艺艺术家与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加强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推进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纵深发展,扩大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为项目下一步工作建言献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里,对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俄罗斯的专家学者就“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传统赫哲族群体的社会文化变化”“信息技术在保留和传播滨海土著少数民族遗产中的作用”“阿穆尔河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等学术议题及实践成果做了形象生动的解说,为与会专家学者们带来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牡丹江是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牡丹江师范学院是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是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此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是学院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提出的龙江丝路带建设战略构想,努力推动龙江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走出龙江、走向世界,以文化发展繁荣助推龙江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刘魁立表示,在国家启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宏阔背景下,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展打开了一条民间彼此相通的道路,将会结出丰硕成果。鄂伦春族6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关金芳表示,此次活动搭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高平台,使传承人有机会将我国已经濒危的少数民族技艺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地展示和传播,这对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