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渔秧” ,如何从传承走向未来
——访上海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社区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张伟东
哗哗的海浪声,悠长的海鸟鸣叫声,远处传来的呼唤声,声声相应,一群头戴斗笠、身背鱼篓、手拿羽扇的姑娘踏着“浪花”欢快地走来,捡着贝壳,嬉笑打闹、好不欢乐!“2017上海金山·全国秧歌舞蹈大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上海金山工业区渔秧舞蹈队压轴出场,为观众献上了一段饱含金山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的金山“渔秧” ,演出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将金山人民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叫好。
金山“渔秧”作为金山工业区“一镇一品”的代表,在挖掘与传承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展示金山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日前,笔者对上海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社区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张伟东进行了专访。
金山“渔秧” :一种乡愁、一种归属
秧歌作为载歌载舞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在上海区域流行的“海派秧歌”与北方的秧歌不同,它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现代、时尚的音乐和舞蹈元素,自成一体。张伟东认为,金山工业区的秧歌舞,受到了“海派秧歌”的影响,具有时尚海派的特点,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熏染,又使其与“海派秧歌”区别开来,形成了饱含金山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的金山“渔秧” 。金山“渔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金山渔家儿女赶海时嬉戏玩闹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传统的秧歌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式活泼、风格鲜明的秧歌舞蹈,表现了金山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当下的群众迫切需要一种‘乡愁’ ,一种文化归属。 ”张伟东在接受采访时说。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人内心和精神的归属问题,展现生活、寄寓情感、地域特色鲜明的秧歌舞蹈为群众集体的精神寄托提供了一处栖息之地,金山“渔秧”便是如此。
“渔秧”发展要不失传承性、创新性、群众性
在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诞生的金山“渔秧” ,是海边人民积累创造的艺术财富。谈及“渔秧”的未来发展,张伟东认为还需从传承性、创新性和群众性三个方面继续深入。只有传承才有生命力,在创编结构内容上融入金山当地的轧染、农民画、田山歌等传统文化元素,是“渔秧”发展的关键所在;积极鼓励各秧歌团队的领队成为传承人,鼓励传承人进行艺术深造和交流学习,为金山“渔秧”的创新发展积蓄力量是重要环节;同时,还要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赋予金山“渔秧”符合当下气息和时代感的新内容,使金山“渔秧”在凸显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不失创新性。
“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要发展,就一定要注意保持群众性,金山‘渔秧’今天的发展得益于群众性,之后的发展更要注重群众性。 ”张伟东表示,目前金山工业区拥有老年秧歌队、青年秧歌队、少儿秧歌队和娃娃秧歌队50多支,秧歌已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娱乐健身的好伙伴。前不久,金山工业区渔秧舞蹈队携手陆家嘴海派秧歌舞蹈队举行了一次有“预谋”的“秧歌快闪” ,吸引了诸多市民驻足观看。
金山“渔秧”的未来发展与文化反哺
金山“渔秧”不仅是一个文化品牌,更是具有包容气度的开放式文化共享平台。张伟东介绍,整合了金山区多种文化元素的“渔秧”源于金山工业区,但不局限于金山工业区,今后各个街镇可以根据自身特有的文化遗产有所侧重地创排“渔秧” ,而工业区则着重打造“渔秧”的品牌和平台,负责“渔秧”的整体推广宣传,每年组织“渔秧”大赛,借助区级文化建设的台阶,也借助各类赛事的举办,提升和挖掘“渔秧”的品牌发展空间,未来或可在全国的滨海城市进行推广和交流。
张伟东还表示,这次大会的举办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而是回归到人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以文化人,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