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传统村寨保持鲜活生命力
栏目:视线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准备表演壤塘格萨尔藏戏

  这里天高云淡,这里文化璀璨,这里是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宝库:川西高原文化区,数亿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瑰丽险峻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丰厚的羌藏文化。日前,由中国民协和四川省民协联合成立的民间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阿坝、甘孜地区,深入村寨、寺庙、传习所等地,对传统村落以及民俗和工艺进行了考察与调研。

  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中国民协同时启动了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对名录内的村落进行调查和立档。据四川省民协秘书长孟燕介绍,四川省需立档调查的传统村落共计84个,包括28个少数民族居住村落。此次考察的第一站理县桃坪羌寨是四川省民协今年立档调查的村落之一,调查内容包括物产、风俗、宗教、手艺等。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始建于公元前111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代聚居着羌族同胞,并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但是,因为山高地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相对落后的物质生活水平,长年居住在山里的羌族人慢慢地走出大山,奔向现代都市的怀抱,以致不少村寨被遗弃,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汶川大地震后,理县的羌族文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支持,许多走出大山的村民也回到村寨,加入家乡建设的行列。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大潮中,桃坪羌寨选择的是在确保村落原生态之后,进而实施以文化为主导发展旅游的村寨保护模式,集村民居住、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为一体,保持了村寨鲜活的生命力。

  民间艺术是传统村落和民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人民更是通过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的中华瑰宝。在色达的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非遗馆,展示了色达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格萨尔彩绘石刻、牛毛绒编织技艺、色达格萨尔藏戏、川西藏族山歌、各类珍藏版格萨尔唐卡等视频实物资料;在壤塘,这里分别成立了唐卡、藏香、藏医药、藏茶、藏纸和藏戏的传习所,培养年青一代传承人,避免青黄不接的传承人现状,特别是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藏戏令人动容;在新龙,起源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时代的药泥面具历经千年风雨仍在艰难传承。

  “文化产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发展文化产业,如今是许多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壤塘为例,以建设唐卡、藏戏、藏医药、石刻、藏香等传习所为重要载体,凸显文化传承功能,强化技能培训作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将继承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向世人展示壤巴拉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扶贫是近年的一个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文化扶贫,要着眼当地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以文育人,以文兴产,发展路径需要平衡文化资源与经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的活态保护方面要在遵守我国非遗法及地方法规基础上保持它的原生态性。 ”孟燕表示,当下,唐卡以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过去单一的绘画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在文化资源转型过程中既保障社会经济利益,又不压缩文化底蕴将会是唐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经四川省民协牵线,中国民协与壤塘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了“壤巴拉文化发展论坛” ,来自学界、政界和宗教界的人士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壤塘县委宣传部部长马秀珍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向世界展示壤塘的风采,打造壤塘县“黄财神文化”“觉囊文化”等文化名片,实现文化扶贫、全民奔小康的发展梦想。

  壤塘县名源自境内一座形似菩萨的山寨,意为“财神的坝子” 。流传于当地的“壤巴拉节” ,俗称“黄财神文化节” ,它是集当地传统仪式、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旨在祈祷“幸福昌盛,六畜兴旺” 。黄财神是五色财神之首,虔诚供奉可增长福德、寿命、智慧、物质及精神财富。在藏哇寺活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嘉阳乐住看来,文化产业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用智慧去创造条件。

  2015年,四川省民协在省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全省范围的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作品展,此次对阿坝甘孜地区民间文艺的考察也是对去年参展工艺的一次回访性调研。1600多公里的行程,城镇化进程中地域多样、文化多样的四川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现状生动地呈现在专家面前。在消费浪潮袭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智慧地承担起挖掘和传播民间文艺的责任,是一项时代的命题。

壤塘唐卡传习所的画师正在绘制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