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宅日思录三录》 凸凹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在短短三年间, 《石板宅日思录》有了“本录” 、“续录” ,现在又要出版“三录” ,洋洋140余万字,其规模之宏大,话题之广泛,信息之密集,就连我本人都感到吃惊。
之所以能形成这一气象,其动因有三:一是缘自一种叫“担当”的情怀。北京作协散文委员会换届,我被推选为主任,荣幸的同时,也顿生一种叫责任感、使命感的东西,想到,古时有顾炎武的《日知录》 ,今有巴金的《随想录》 ,都是大的散文品牌,既忝为“主任” ,多少有些领军人物的味道,便应该有领衔的创作,写出一部属于北京的“日知录”和“随想录” ,为北京文坛争得一份荣誉,遂开始了“日思录”的写作。
为了写得宏富、深刻,我确立了大思想文化散文的写作架构,内容涉及历史人文、时代风潮、个人情感、人生体验、大地道德、社会观察、读书心得、百姓生活、文化批判等各个方面,在无所不包的广阔疆域上,纵横驰骋、任性挥洒。为了使创作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现场感和及物性、灵动性,我采用了日记体散文的写作样式,以避免泛论和空论,做到我笔写我心,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既本真,又独特,更有生命的温度和质感。
第二个动因,是出于自身需要的写作自觉,即有意要给自己“造像” ,写一部别样的自传。
郁达夫认为日记是“心史” ,是作家最赤裸的“自叙传” ,贾植芳在《勃留索夫日记钞》中也说,“日记是一个人灵魂的展览馆” 。我对这样的说法,有完全的认同,并有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袒露”欲望,想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给读者。于是,我的日记,其实是“传记式”写作,用三年的时间框架,对整个人生面貌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内容所及,包括人生经历、情感状况、思维方式、阅世态度、价值取舍、社会认知、读写气象等诸方面。每日所记,便不仅是当日的实况,更多的是被“触动”之后的回望、联想、思考和衍发,让“断片”连缀成系统,记述和反映我有生以来全部的心路历程。所以,我的“本录” 、“续录”和“三录”写作,是一个有主观设计的系统工程,目的是给个人历史“存档” 、给个体生命立传。即便以后不再续写,它已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存在,足可让人深刻了解凸凹、认识凸凹。因此,说它是“一部世象观察思想录、一部个人生活精神史” ,或许并不为过。
最后我要说,持续的写作,让我身心俱疲,且有被掏空了的感觉。揽镜自照,白发丛生,不禁感伤萦怀。便叮嘱自己:今后的日子,要力避“匆忙” ,从容地生活,从容地观察,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读写;要不存机心,做蔼然仁者,做长寿智者,让生命在时间深处绵密充盈、晶莹有光。
第二个动因,是读者的反响。“本录”一出,相熟的文学界人士和陌生的普通读者频有叫好的反馈,让我激动不已。著名作家、金上京博物馆馆长刘学颜先生,他在《印象凸凹》一文中说:
《石板宅日思录》也秉其持守的风格,不作流水账式的日记,每天所录更像片断随笔, ……所读亲切,如凸凹诸文友所语“此记好玩” 。续阅盈月,也深觉他的“日思录”雅俗共赏,所呈面孔纷杂(繁) ,时若夫子,诲人不倦;转面“酒徒” ,醉眼惺忪。时呈官样,公文板正;变脸凡夫,信口笑话。总之,凸凹好玩,连带他的文字,庄谐并杂,阴阳平衡,对中外大师,对古今文人,以自家眼光审阅,当谕则谕,当斥则斥;对身边人,身畔事,当褒则褒,当讽则讽……
湖北学者李城外读了我的《石板宅日思录续录》之后,激动不已,从著名作家庞旸处索得我的电话,连夜打来,不仅“求”一本“本录” ,且一定要与我结识。半月后,他借在中央党校学习机会,专程来与我见面,煮酒论文,畅快淋漓。深圳的藏书家杨荣昌多次发来短信,说他读着我“日思录”里的文字,浑然忘我,不以打拼的日子为苦,不以生为小民为卑,心中始终弥漫着阳光,感到作为一个读书人,有大福存焉。
因为日思录,有读者要“结识” ,有读者情不自禁地“忘我” ,都是感人的动作,叫作者看到自己写作的价值,被“推动”着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