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生于成都,但是家族里历来就有对京剧和川剧的喜爱。尤其母亲对京剧“梅派”的酷爱,可谓如痴如醉。1950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母亲到北京中央团校学习,曾经天不亮就独自去排队买票看梅兰芳大师表演的《贵妃醉酒》 。在她一生中,时常提到梅兰芳大师,有时候还要学唱几句《贵妃醉酒》 ,以至于全家戏称她为“梅氏驻川办事处主任” 。在这样的家庭里,“梅派”盛名当然是从小耳听目染。抗日战争中,梅兰芳先生在敌占时期蓄须罢演的境界,更是让我仰慕不已。但是余生也晚,自然无缘见到梅兰芳大师;去国又久,远在海外,与国内大师的任何接触,对我来说,也都曾经是可望不可求。壬辰年初,意料之外见到梅葆玖大师,虽很荣幸,确属偶然。
2012年初,我接到全国政协秘书处的通知,应邀列席是年的两会。3月1日匆匆飞抵北京,入住北京国际饭店。2日报到, 3日上午开始预备会议,准备下午的开幕式。预备会议结束得比较早,因为还有时差无法工作,我独自下楼闲走,驱散睡意。电梯中途暂停,走进一位老人。我抬头一看,怎么这么熟悉的面孔,原来是在电视画面中常见到的梅葆玖大师。我先是感到惊讶,继而略有拘谨。梅先生见到电梯里的我,慈祥地一笑,对我点了点头。梅先生的一笑,立刻打消了我的拘谨,我随即问候梅先生,说明我母亲是“ ‘梅派’铁杆粉丝” ,所以全家都能算得上。梅先生也笑起来,和我亲切地交谈,并把名片递给我。意外见到梅先生,我很激动,因为母亲一生都是“梅派”戏迷,而梅葆玖大师确是“梅派”当世传人。走出电梯即将分手时,我即贸然提出,请梅先生为我写几个字。梅先生说好啊,开始找纸。因为是意外相遇,我也没有准备,只好掏出兜里的日历记事本,递给梅先生。梅先生做事仔细,马上找到附近的一个台子,认真地写了几句话后递给我。我自然很高兴,表示感谢,握手道别。梅先生的微笑,带着大师的慈祥和谦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会日程紧张地展开,我还没能完全摆脱时差,早晚也还远程兼顾着学校的工作,每天繁忙且亢奋不已。见到的名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我总觉得那天与梅先生小叙,意犹未尽。8日是小组会,节奏稍慢。中午用餐时,我拿好饭菜,走到海外列席同仁聚集的那一桌。走近一看,朋友们围在梅葆玖大师周边。我当然不便打断,悄悄选空位坐下。梅先生侧过头来看到我,莞尔一笑,我也就此机会问候了梅先生。那天时间比较多,大家一起聊聊天,也很是开心。梅先生总是谦和地听我们大家说,有时说上一两句。同桌好几个人,都拿着梅先生赠送的图片,最后梅先生与大家一一合影。然后对我说,你来得晚,卡片没有了,请你稍等,我回房间去拿。我虽然羡慕他人手中的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卡片,但是梅先生毕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我不忍心让他再上下一趟。于是我说,梅先生不要紧,也许还有见面机会,您先午休吧,下午还有会议呢。梅先生看出我的犹豫,他说没关系,我还不止要给你一人。梅先生巧妙的一句话,使我无法再出婉言。我坐在餐厅等梅先生回来,大概等了有二十多分钟。越等我越后悔,不该同意让年迈的梅先生再辛苦这一趟。这时候只见梅先生缓缓走来,对我说了一句:让你久等了。其实应该自责的是我这个晚辈,我真是感动至极,难以言表。梅先生又叫我把名字复述一遍,以免写错。接过卡片把它翻过来,原来正面是贺年片,印有梅先生的素装和戏装照片,戏装当然是《贵妃醉酒》 。我向梅先生鞠躬致敬,目送他离开。我当时的实感是,真正大师,在礼数上一定是非常诚心与周到的。
两会期间对我还有一件趣事,就是每当小组会议时,我们从酒店客房区走到会议区,要经过二楼走廊。走廊口上摆着中国照相馆的两会服务摊位。因为那里是交通要道,我总是在那里等人,也顺便看看摊位上的照片。摊位上最精致的就是一张梅葆玖先生的照片,非常精神!这一天经过走廊,中国照相馆的一位师傅拦着我说,照一张吧,效果不错的。我不太想照,于是笑着说,能照得这么好吗?我指着最显著的梅葆玖大师的照片。那位师傅说,不要没有信心,一定能照好。我当然不好意思再推却,就照了两张。
今年3月25日,我和朋友聚集北京,正好那是春假时段,我调整了行程,把那一天安排在北京以参加聚会。聚会中来得较晚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两位老师。李胜素是梅葆玖先生的传人,她一进来,就让我联想起梅葆玖先生。于魁智和李胜素两位老师都是性情中人,他们热忱邀请在座友人去梅兰芳大剧院看戏,明显地继承着大师们谦和为人的真传。
4月25日梅葆玖先生因病仙逝,令我感叹不已。回想起前面提到的几件小事,更加体会到大师的人格魅力。梅先生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那精湛的艺术成就,也还有那谦和的品德风范。我无缘现场观看梅先生的演出,却有幸通过几件小事感受到梅先生的风范。大师远行,小事难忘,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