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霈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
演出十分成功,可以称作“视听盛宴” 。国内的音乐剧,第一个难点是演员,高等院校和剧团目前都是单向培养,培养的演员都是单科,音乐剧演员音乐、舞蹈、表演要三项全能。还有,我们的导演也是单科培养的。第二个难点是,音乐原创剧在我们国家现在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未成熟。音乐剧是什么,认识还不同,各人有各人理解的角度。第三个难点是,音乐剧的编剧很重要,对编剧要求更高。剧本还可以进一步打磨。希望主创人员进一步完善提高,使之成为叫得响、立得住的作品。
丁涛(戏剧理论家) :
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舞蹈、编剧等几方面都很强,很有水准,都能代表各自的专业水平,希望这几部分再很好地糅合在一起。现在的剧本有两条线,爱情与修桥,要将它们很好地融在一起。剧本要提供哪里必须唱,哪里必须跳,表达出人物特有的感情,应该为人物的内心抒发而使力。这部剧从音乐到舞蹈原汁原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不要让它成为枷锁,放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
音乐剧《黄四姐》用一个故事,把土家民歌、民舞等素材串联起来,风格浓郁,色彩鲜艳。“原汁原味原生态,土风土韵土家情” ,用这14个字概括得当,有土家风情,也有很多现代气息。像这样由一首民歌生发成一部音乐剧的,不多见。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前面的情感铺垫到位,后面的咏叹才能感人。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黄四姐和货郎情感的一大障碍是大姐夫为外乡人身份所导致,二是修桥的曲折,要将剧情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将大小矛盾与内心纠葛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抓人,更感人。
王道诚(中国音乐剧协会秘书长) :
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光彩照人,给北京阴霾的天空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为中国音乐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激励和引领作用,我个人觉得,进一步打磨,完全可以进入美国“百老汇”演出。湖北文联和恩施州政府独具慧眼,选择这一题材本身很大胆。另外,独具慧眼选择主创团队,强强联合。整部剧鲜明、鲜活、深刻,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强,戏剧性还可以进一步巧妙些。矛盾的最大爆发点—— “外乡人”还可以写得浓一点,舞蹈与推进剧情的发展再结合得好一点。
蒋力(中央歌剧院创作中心主任) :
表示祝贺,清新、轻快、轻松,这是我跟几个业界朋友看完戏交流后的感受,而对方是一连声地说好看。这部剧“混搭”“原通”结合(指原生态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 ,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很多音乐剧的音量让人受不了,而这部剧音量刚好。有一点小意见,舞美LED显示屏现在已经用到滥的程度,但是当别人用到滥时,你还能用得好,这才见功夫。除此,挑不出太多毛病。
傅显舟(北京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黄四姐》这部剧的语言鲜活、俏皮,我们都听得懂,很亲切。音乐剧担负着传承民族歌舞的重任。这部音乐剧,歌好听,舞好看。传统的戏剧,把故事、道理讲清楚就好了,这个剧就做到了,很有分寸。总体看来是高原作品,再经过努力攀登,很有希望达到高峰。
周英(国家话剧院一级设计) :
我一年看近百部舞台剧, 《黄四姐》的演出让我眼前一亮,这应该是冲向顶峰的好戏,很有潜质,我是给你们鼓劲来了,绝对能成。当然,从舞台美术设计的角度看,还有不足之处。现在的舞美设计应该是立体的、运动的,舞台是玩空间的,是空间艺术。舞台上的LED不是艺术,是技术,晚会才用LED,以后建议不用。
高小立(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 :
这部剧的选材非常好,抓住了地域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相当于我们的DNA,因此要开掘好、传播好。 《黄四姐》相当于一个命题作文,是一次有难度的创作。从这部剧中的音、舞、剧来看,音乐没得说,穿插其中,用得好,民族音乐与现代说唱相融合,是吸引年轻人的一个点;舞蹈是民族民间舞的盛宴,民族服饰的集中展示;至于戏剧故事、戏剧冲突,黄四姐爱情路上的最大障碍来自对方的外乡人身份。其实历来爱情叙事是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具备国际化传播的价值,但“剧”的成分在这部音乐剧中弱了点,每场戏都在平均用力,挤压了“剧” ,歌、舞把“剧”盖住了,音乐和舞蹈过于强大。另外,剧本要再打磨,要把爱情写得真挚感人。
文硕(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
如何从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音乐剧成果中提炼出具有跨越时代生命力的主题、歌、舞、剧,这是决定原创华语音乐剧命运的关键。中国原创音乐剧需要“伟大的真诚” ,它应该是用中国人的歌、中国人的舞、中国人的故事,演给中国人看的、具有当代中国风范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整体戏剧。这部剧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五姑娘》 《白莲》 《民歌情》一样,比其他在北京、上海演出的绝大部分流行歌曲串串烧“音乐剧” 、流行歌剧“音乐剧” ,更具艺术性,更有民族味,更有探索的历史意义。 《黄四姐》连序幕、尾声加各场次,一共13场,叙事显得分散化,建议按国际标准上半场和下半场加以处理。
(本报实习记者赵志伟根据录音整理)
专家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