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乾坤磨砺出的中国情结
栏目:视线
作者:金晖 邓松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记录和传播速度,而与纸并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却有着别样的文明地位。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古代多数的史书典籍,是研墨书写在纸或者丝绢上的;史上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无不以书籍典藏为最终收获。砚,书写了中国历史。

  最早发现的砚是从仰韶文化开始的。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方石砚。该砚有盖,出土时,掀开石盖,砚内有一石磨棒。之后,逐渐发现了陶瓷、金属、玉石、瓦、木头和漆器制成的砚台。唐宋时期出现了以“红丝石砚、端砚、歙砚、澄泥砚”为代表的四大名砚,制砚用材也逐渐固定于石质材料。全国各地陆续发现诸多颜色、质地各异适宜做砚的石料,有史可查的有50余种。砚台的款式随着制砚技艺的发展,也一改简单实用款式,出现精雕细刻的粤派、徽派等多种流派,形制上主要出现了规矩型、随型、象形和自然型等。这种使用功能单一的研磨器具,渐渐发展为集实用、装饰和收藏于一体的艺术品。

  《四库全书》中的《砚史·砚谱》是唐宋时期最全面的砚文化专著,也是砚文化史上早期用以记录研究砚文化的史料专著,宋代由官府指定由米芾等人撰写,书中既有米芾等对砚石的分类说明,也有咏诵砚台的文章和资料。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作《砚史》一书,更是对砚文化的创新和总结。书中收录其自制和收藏的砚台拓图100余幅,不仅对所录的砚台逐一进行了来源说明,还表述了对该砚的研究和感悟,用史记的体例加以编纂,即将制砚艺术、砚台历史、书法艺术集于一书,使该书成为一部砚文化的“史记” 。

  在历史上不但文人喜欢藏砚,不少武将亦有此雅好。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生前曾收藏一方端砚,背面刻着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淄” 。字体雄健豪迈,大气磅礴,正是岳飞高风亮节之真实写照。岳飞被害百年之后,此砚流落到南宋末期抗元名将谢枋得手中,谢氏在砚端留下“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铭文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的手迹。南宋咸淳九年,谢枋得又将此砚寄赠与抗元名将文天祥,文天祥如获至宝,在砚之左右两侧刻铭曰:“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即谢枋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表达了他要继承岳飞遗志、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三位南宋爱国英雄在同一方端砚上刻铭,世间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非常赞赏,白石老人对毛泽东也十分敬仰,两人经常互赠礼物,成为文坛佳话。在白石老人赠给毛主席的礼物中,有一方青石砚特别为毛泽东所珍重。此砚石质坚硬,长26厘米,大的一头宽15 . 5厘米,小头宽14厘米,厚2厘米。砚堂微凹,用于磨墨,其余部分雕花,如烟雨云蒸,意韵悠绵。砚匣为楠木所制,精致别巧。白石老人对此砚极为珍爱,生怕丢失,又担心他百年之后,子孙将其转赠于人,于是亲手在砚体上刻下一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 ”后来,对伟人的敬仰使他最终违背了自己“不得与人”的规约,将此砚亲手送给了毛泽东。毛主席把白石老人相赠的其他礼物悉数上缴国库,唯独留下了这方石砚,成为毛主席书房的重要用品之一。

  在我国古代,以砚台做隆礼赠与百官和外国(民族)使节的例子不计其数。乾隆帝五十年举行千叟宴,朝鲜国派使臣进京,高宗“嘉其忱悃” ,特赐国王宋澄泥仿唐石渠砚一方,梅花玉版笺二十张,仿澄心堂纸二十张,以加强华夏古国与邻邦的关系。为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邓小平也曾三次把红丝砚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和新加坡总理。之后,端砚、歙砚、澄泥砚、松花砚也纷纷被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朝鲜、蒙古、沙特阿拉伯、日本、法国等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人士。

  砚,这一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丰腴了人类文明,为世界留下了别样的美丽。方寸乾坤,磨砺出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