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积力久翰逸神飞
——论黄俊俭书法创作
栏目:书者
作者:姜寿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白居易诗二首 黄俊俭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版图上,开封是一座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都,它为八朝古都,地位不在南京、杭州、西安、洛阳之下。北宋,这个历史上最为推崇文治的朝代即建都于此。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米芾、林逋、苏洵、苏轼、苏辙、柳永、秦观等一代文士皆在开封展开了他们辉煌的一生,留下千古不朽之作。就书法而言,书法文人化里程即肇始于开封,而开启帖学滥觞的《淳化阁》帖也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诞生于斯,并由此影响文人书法千余年之久,历今不衰。

  黄俊俭出生、成长于开封。开封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感染影响着他,而家族长辈的陶染提携,也同时推动着他走上艺术之路。他早年习画学书,在美术上下过很深的功夫,曾怀揣报考美院、走职业艺术家之路的梦想。后来因种种原因,他放弃了报考美术专业,与美院失之交臂,这曾使他的美术老师叹息不已。

  画家之梦破灭,但对书法的热爱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并味之愈深,嗜之愈切。黄俊俭早年学书以颜体为基,打下朴茂雄强的底子,这也影响到他的书法风格取向,追寻雄强气势和表现性,而不慕妍雅之风。从整体上说,这也是中原书家的普遍书法审美取向。其行草创作取法“明清调” ,尤以张瑞图为主导,同时也兼取何绍基。不过,何绍基与张瑞图书风的强烈反差,不可调和,又使他必须在二者之间作一抉择,最终他还是坚定地回归到张瑞图书风一途上,何绍基一路书风则仅是偶或涉之。对张瑞图的研味,黄俊俭可谓是真积力久,他倾力搜寻所能收到的张瑞图作品,并对作品作风格分析;通过系统长期的临摹,试在创作中完善地把握张瑞图的书法风格。他自认这是一种艰巨的挑战,往往会在临摹中不断发现存在于张瑞图书法技巧、风格中的广泛包容性。如潜隐的魏晋帖学笔法,刻露折转的碑学意趣,结体翻叠的非正统表现及其来自章草的古老启示与化用。这种不断的审美表现,既加深了他对张瑞图的深化理解,也增强了他在创作中把握张瑞图的难度。当然,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又回归于感性的良性循环过程。

  应该说,黄俊俭是在整体审美氛围上接受张瑞图,并逐渐走入张瑞图书法的细节地带的,伴随着创作上的得失、喜悦、困惑,由挫折而重新燃起希望,黄俊俭书法创作在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对张瑞图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

  事实上,对经典书家的接受,是由书家的个性与审美追寻所决定的。因而,书家个人化的诠释愈高,对经典书家认识把握和入法、出法的程度愈高。创作主体对经典书家的接受时常都是凸显了某个侧面,孙过庭《书谱》便指出了这一书法现象:“虽学崇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湿润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僄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史。 ”

  黄俊俭在取法张瑞图的过程中,虽然也为张瑞图出神入化的折笔所倾倒并极力追寻,但在创作中自我个性意识还是渗透其中。他没有过于追寻张瑞图的艰涩侧利之态,而是表之以清畅奋逸、笔势通贯。黄俊俭在书法审美上是追求表现性的,但沉潜的个性,又使他将对表现性追寻置于一种不疾不利的状态,而不是归之于一味狂放。这在他取法张瑞图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他对张瑞图的别解,使其书风在蕴蓄率意中,平添了几分清逸。不过,随着对张瑞图创作认识的深化,他认为还需要从多个层面丰富自身的创作技巧与手段,如对帖学笔法的深入研味,对章草的吸纳以及对碑法的兼融,这皆无疑有益于对自身创作的拓化。黄俊俭以其不懈的努力创作,使其近期创作臻于一个新的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