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创造、积累了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乡土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关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中华诗词文牍中颇多赠别忆往、羁旅怀乡之作,恰恰是祖辈安土重迁观念的折射,落叶归根仍是中国人颇为重视的人生归宿。乡愁和爱情一样,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席慕容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曾是祖辈心灵深处宁静温馨的港湾。
中国在经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率达到了52 . 6 %。然而,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也产生了诸多弊端,生态环境污染、城镇规划建设粗放、基础设施滞后、大拆大建毁掉传统文化等问题凸显。
近日,由庄乾坤撰写的《记住乡愁》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用一个星期时间读完,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章节编排简洁明快、图文并茂:图片囊括许多古今中外建筑艺术造型,风格各异;文字短小精悍,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夹叙夹议,亦谐亦庄,生动有趣。总之,这是一本集感受乡愁和学习小城镇建设知识不可多得的作品。
《记住乡愁》全书分为七大章节,每一章前面,作者均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概括出本章的中心思想,令读者在阅读时能领会本章要义,加深印象。庄乾坤是较早在中国城镇化热潮中冷静观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并撰文呼吁的作家。近十年来,他走过许多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一路观察,一路拍摄,一路思考,通过长期的积累、酝酿,才有了这十万余字的长篇散文体作品《记住乡愁》 。书中每一章节,无论是欧洲各具特色的古老小城镇,还是美国琳琅满目的现代摩天大楼,无论是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还是北方古朴粗犷、雄浑的士绅宅院,均被作者有选择地收入。他的文笔纵横,迂回曲折,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冷静剖析,叙述中不时夹杂着幽默调侃,兴趣盎然。在不少章节里,作为本地成长的作者,由于对地域历史文化的熟稔,在信笔论证本土乡愁时大量使用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宗教仪式术语,更增添了“乡愁”一词的说服力、感染力,让人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记住乡愁》用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犀利的观点、生动的例证告诉人们,什么是“乡愁” ,“乡愁”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化的铁铲下保留住一部分“乡愁” ,让“乡愁”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不被灭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我们本来拥有最美的乡村和最古老的文化,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但近年来,在城镇化大拆大建的过程中,许多古村落、古老建筑和传统文化被随意丢弃了,祖先留下的宝贝已经到了消亡的关头,延续下来的风土民情消失了,“千城一面”“万镇一面”正在向农村蔓延,甚至可能变为“万村一面” 。到那时,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共同的“乡愁” 。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无处依存,乡愁无处可寄。
“记住乡愁”这四个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乡愁”一词已成为时下社会流行频率很高的词语。
党的十八大后, “新型城镇化”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对以往大拆大建、圈地盖楼的粗放的城镇化做法进行了纠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
毋庸讳言,城镇化中有不少“宏伟蓝图”是地方行政长官“指点江山”与规划人员“闭门造车”的主观产物,被异化为毫无顾忌的“造城运动”“赶农民上楼” 。著名作家冯骥才指出,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他强调,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深厚的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传统古村落的消失,是我们文化巨大的损失。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这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消亡、悲哀。而一个没有自身文化、没有自己特色、没有自己个性的民族,很难说它会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正在开启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应是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引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释放巨大内需、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具体来说,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有两方面内涵:从时间角度看,是要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与旧环境的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将农村的记忆拆除,保留地域的历史感;从空间角度讲,则意味着在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城镇化弥合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让曾怀有乡愁的人能够就地择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 《记住乡愁》一书的意义带给我们的,不乏深沉的启迪、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