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曾长销不衰,但在它问世后的近三十年、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变的今天,新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何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受到普遍的欢迎?这部面貌朴素,手法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成了一个谜一样的问题。
原著既出色地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世事变了”的生活真实,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内在地贯穿着一种不屈的,向上的,向外的,改变社会、改变命运的强烈精神追求,在年轻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们身上,这种追求尤其突出。正是这种精神追求,激荡着一代代青年的心。
我认为,电视剧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主旨。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深度融合,是这部电视剧获得较大成功的主要原因。由于编创者们能够将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与潜在的时代精神的本质糅合起来,使这些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人物故事,就显得既遥远又亲近,既陌生又熟悉,既苍凉悠远又生机勃发;这就使得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既可观看多年前的陕北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不断地把自己加入进来,在作品里找到自己,敲响心灵追求的鼓点。
作品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路遥说:“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这可说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很重要的追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电视剧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精神。
路遥作品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个体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这是它之所以拨动一代代青年奋斗者心弦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土地观念的叛逆者。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史。他们都有强烈改变自身处境的欲望。这里含有现代性。“五四”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个体意识,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母体正在诞生着她的新生儿。 《平凡的世界》特别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路遥一方面赞赏、理解,甚至是拥抱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博大;另一方面,路遥的主人公身上又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那就是现在个体意识的萌动,就是要改变命运,走向未来,扬弃父辈们的生活老路。这两种理念在他头脑里经常打架。于是作品出现了双主人公,一个是少安,一个是少平;孙少安更多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而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作品把这两种精神放到兄弟两个人身上,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他们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电视剧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美学特质。这整部剧显得既传统又现代,能够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融合的东西“拧”成一种奇异的美。传统美德与个性解放,爱土地如命与“到外面去” ,沉重的挖煤与酷爱贝多芬音乐被糅合在一起。这种自我矛盾,二律背反式的悖论,恰恰给作品带来了荡气回肠般的撞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