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重大历史题材意义的电影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腥风血雨、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残酷围剿中杀出血路顺利到达延安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西安事变”后国共达成联合抗日协定,延安抗日根据地成为特别行政区获得合法的军政、司法、文教等各种权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成为万众瞩目的抗日根据地。无数热血的爱国青年奋不顾身地投奔延安。正在这样的时候,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黄克功杀人案。这位年仅26岁的红军团级将领因与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恋爱不成,两人发生争吵和恋情破裂之际,竟然枪杀后者,酿成命案。这是“延安第一案” 。案情曝光后,立刻在延安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处理这一案件,使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以公平正义、坦荡无私的胸怀,公开审理黄克功案,最终判决黄克功死刑,赢得了民心,教育了队伍,警示了全党,为党史、国史、律史、军史、政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篇章。
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艺题材和作为具有珍贵价值的文艺素材,黄克功案件长期被视为敏感题材和复杂素材,被创作者视为啃不动、碰不得的题材,被一些人视为啃不得、碰不得的禁区。这完全是对当时历史的曲解!想当年,黄克功案发后,党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视此案件处理的情、理、法的关系,也十分敏锐地预见到这一案件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当时历史处境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长久事业的警策。党中央将此案件公审公判,用心良苦。毛泽东针对黄克功和审判长雷经天二人就此案给他的信,写了答复并指示公判时当众宣读他的回信,更是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天下为公的境界。毛泽东这封信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黄克功案件的基本判断和主张,至今看来也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追求、理想信念、民生情怀、民主精神和法治理念,具有不朽的精神魅力和思想光彩。毛泽东在公开信中说:“雷经天同志: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已收到。黄克功过去斗争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 ”
黄克功案的公开公正判决,在抗大、陕北公学、延安乃至全国(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强烈反响。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曾评价此案“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
剧作家王兴东挖掘、研究、思考、写作黄克功案件题材的电影,耗时九年,历经曲折,终于有成。他最终把这一题材的主旨确定在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严治党治军、依法执政、反对特权等深刻的社会理念和司法实践上来,开掘了这一题材的思想深度和现实启示,为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近提出的“四个全面”特别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历史的镜鉴和启迪。电影被选在2014年12月4日全国首个宪法日进行首映,特别是其赢得了党史界专家和司法界专家的广泛好评,证明王兴东多年来的努力具有令人敬佩的艺术判断力和艺术定力,他的创作是属于习总书记倡导鼓励的对社会风尚、趋向给予引导和引领的“先觉、先行、先倡”的艺术实践。
一部具有历史高度和艺术担当的电影
电影《黄克功案件》全程、全景、全面、全方位地呈现和展示了黄克功案件的爆发、处理、争论、审判、公决的过程,并通过这一呈现和展示,塑造了党的历史中被人忽略和少为人知的人物雷经天,真实地叙述了黄克功案的始末,揭示了毛泽东等人面对这种突发的“丑闻”或恶性事件所作的思考与处理。
经过对真实历史的各种细节的挖掘和筛选,电影《黄克功案件》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重塑了史实,赋予作品丰富的情节、紧张的矛盾、饱满的细节、环环相扣的剧情、鲜明的人物态度与情感、激辩的思想和哲理,使主旋律作品既有应有的思想高度,也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矛盾悬念转折波折高潮张力等等。剧情从黄克功雨夜枪杀恋人刘茜开始,围绕侦察、勘验、破案、收关嫌犯黄克功,剧情紧凑,层层推进。其后,围绕审讯案犯,确证嫌疑人,重点追查其“走火”死人还是有意杀人,是一枪“走火”还是两枪杀人,使剧情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在确证各种侦破结论后,如何处理怎样处理谁来处理黄克功案成为剧情焦点,深化了此案件本身更复杂的思想冲突。这时,黄克功作为红军功臣、前线急需的将领的生命价值与一个一般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孰轻孰重?一个16岁就曾跟随毛泽东、贺子珍上井冈山,曾经在长征中屡建战功、在过草地时以姜片救过主审法官雷经天的红军战友,他犯的罪可赦不可赦?这些难题成为领袖、法官、公诉代表、各方人员在情感、友谊、法理、人情、犯罪、警示、惩罚、昭示、训诫等方面的极大纠结,剧情因此辐射和展开。当剧情进入公审阶段,各方意见纷呈, 5名陪审员一一表达意见,临时法庭合议庭最后辩论时刻,抗大代表李兴国力争赦免黄克功并搬出了苏维埃时期红军条例的相应条款。公审场外,一位遭受日本侵略者涂炭的老者愿以自己的命替换黄克功,让黄上前线向日本鬼子索命为死难的中国人报仇。戏剧矛盾达于顶点。
雷经天痛彻肺腑地陈述了审判的实质。他说:“审判的意义,已经不是判处黄克功的死刑,而是判处你我心中红军有功人员高人一等,享有特殊优待权利的死刑!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 ”这场官司、这次审判给了所有人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和他锻造的革命队伍,他们所追求的事业,他们所执掌的政权的一个机会,并且令全世界对他们所见到的一切,刮目相看。毛泽东的最后来信与审判结果完全吻合,但是他对事件的看法判断又使案件的意义得到升华。
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之美的电影
电影《黄克功案件》运用调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和艺术境界。
雷经天是党史题材银幕上的一个新形象。他以陕甘宁边区法院代理院长之职临时受命主审黄克功案,在法律条文不完善、司法实践几乎空白、各种诉求针锋相对的情况下,要公平公正审判此案,困难非同一般。雷经天与黄克功有深厚的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他克制感情,从红军、革命、抗日、人民、政权、理想、信念、法律、正义、平等等大局大势大事出发,终于得出超越个人情感的认识与判断;他以“两碗水都要端平”的判案理念,既尊重受害者也尊重施害者双方的权利和诉求,既尊重公诉方的权利也尊重毛泽东作为最高军事指挥者在战时所具有的特赦权。电影还侧面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对张钟麟(张灵甫)杀妻的先捕后赦和共产党政权对黄克功的处理产生的对比和社会效果,使案件的社会广度更加视野宏阔,既为剧情增添波澜起伏,也展示了不同军事领袖的不同胸襟和追求。雷经天的人物形象及其亮点在于他在不知道毛泽东对案件是什么态度的情况下,按照基本的法律、纪律要求和司法程序展开了独立有效的工作。他一方面认真审核侦检方公诉方的各种案情材料,一方面自己深入调查核实案件重大情节和关键细节。他坚守法不徇情的原则,为审判黄克功遇到的各种障碍困难、对立的观点、辩驳的难题一一找到法律依据和思想理论,推进了审判,提升了思辨。
电影《黄克功案件》的戏剧矛盾设置也具有独到艺术性。前半部分叙述黄案的发生,悬疑、破案等电影元素运用娴熟;后半部分公审、庭辩、合议又有法庭剧的思辨、激辩、论辩,语言汪洋恣肆,逻辑推理严谨,思想繁复深刻。这部电影是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充满思想思辨哲理的作品,全剧传达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和对人类公平正义的思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进行了层层剖析与解读。片末不仅全文宣读了毛泽东的来信,全剧还从各种角度展示了思想之美。此案作为党史第一案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对话、辩驳、论证、庭议等一一表述出来的,具有独到的美学风格。比如雷经天在表达自己同意处黄克功死刑并按下自己手印时说:“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官贵民贱,共产党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像骂国民党特权腐败一样,反对我们。 ”
全剧随处可见的这些精彩的台词语言和它们传达的深刻丰富的思想确实让观众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