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良知铸人品使命责任成画风
——记著名画家汪天行
作者:陈先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新年伊始, 2014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揭晓,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著名画家汪天行。

  因工作结缘、相交十年的老朋友获此殊荣,很亲切,很欣慰。

  躬行文艺志愿  大爱奉献人民

  媒体报道,汪天行长期躬行文艺志愿服务,经常组织江西艺术家下基层、进军营、去厂矿、进社区奉献爱心。2014年他举行义卖笔会,筹措几十万元善款,挽救了一条鲜活而绝望的生命。他的这些义举,得到江西百姓的广泛赞誉,获得中国文联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藉艺术魅力  创非凡业绩

  知道汪天行的,以为他只是政界的艺术爱好者;了解汪天行的,才深知他更是杰出的艺术家。汪天行自幼习画,技艺精进;琴棋诗画乐,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尤以绘画出彩。可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高考只能听天由命,汪天行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凭着努力,他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虽然毕业后走上经济和行政岗位,可艺术却是他最大的特长。正是藉此才艺,他的工作思路开阔,人格魅力出众,政绩斐然。

  初识汪天行,还是十年前他在任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我与他谈文艺、谈政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那时,景德镇招商引资正处于艰难时期,主管招商引资的他,用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纵横捭阖,转战招商引资“战场” ,他的书画艺术,成了外商们对他刮目相看的“奇门暗器” 。对于投资商喜爱的书画作品,他拒绝收受任何润笔费,假私济公送人情。由此,日本商界巨头、美国财团老大、港台投资大王,在惊叹这位中年市长的非凡才艺之后,把一项又一项投资项目签在了景德镇。汪天行分管招商引资四年,引进外资为“九五”同期的5 . 6倍,引进内资是“九五”同期的21倍。

  2012年7月,汪天行履职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这个职位对于作为艺术家的他,可谓如鱼得水。他铆足干劲,利用自己岗位优势和专业水平,团结带领江西艺术家,进行了一系列鸿篇巨制创作。其中“八一起艺”八大项目创作成功,在全国文艺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中国文联专门在江西召开了“八一起艺”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专程到江西观摩“八一起艺”四幅长卷,并为四幅长卷首展揭幕。如此成功的文艺创作,很好地树立了江西省文联的社会公众形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赢得了中国文联和省委省政府对江西省文联工作的更大支持。

  师从名家  作品丰厚

  汪天行出身长沙名门望族、书香之家,曾祖父是清末翰林,其父从中南局赴任江西,担任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领导。汪天行遗传了祖辈、父辈的艺术基因,幼年又师从贺天健、吴湖帆的高足杨石朗学画,天资聪颖的他得到杨石朗老师厚爱,杨石朗老师说汪天行临摹他的作品:“要是搁远了,都分辨不出哪个是我的原作了。 ”此后的汪天行,无论是少年、青年、中年时期,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一直潜心学画,悟得艺术真谛。

  汪天行的画作,擅长鸿篇巨制,富于创新意识。多年来,他以革命圣地井冈山为主要歌咏对象,作品浸润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倾注了对老区人民的深情挚爱。他用大气磅礴的水墨淡彩描绘雄伟壮丽的井冈山水,表现出雄奇博大、意境开阔、绮丽深邃、气象万千的气派,在呈现井冈山自然景观、文化个性、时代风采乃至拓展红色内涵方面,都展现了自己独到的创造成果。

  守望中嬗变  继承中创新

  近年来,汪天行在创作上进行了深刻自省和重大调整,拓宽艺术题材,丰富表现手法,进一步从传统优秀画作中汲取创作养分,近两年完成的一批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近距离关注汪天行创作的著名评论家、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介绍:“这批画作,得以充分抒发天行内在的抱负与襟怀,充分展现出中国画命意、构图及笔墨渲染之妙曲,以胸中所叙密语作画,所成皆有可观。其山水佳构,或天光云影,山高水长,得旷达疏朗意趣;或群峰壁立、重峦叠嶂,有浑厚、高古气象。其内蕴更加深厚,笔墨更加老到,充满张力。更为可喜者,乃于水墨纸上,铺以淡彩,一扫传统山水肃杀、枯槁之气,蕴含无限生机与生命意趣。因此,这批山水画不仅有对传统图式笔墨的临摹、借鉴和学习,更饱含着当代艺术家面对古人笔墨图式的深刻领悟与思考。立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深厚底蕴,努力在继承中彰显艺术个性,守望传统,尊重经典,融会古今,博采众长,在意境拓展与笔墨探索中,进行以退为进的创新实践,构成了天行近期山水画创新的艺术特点。 ”

  春风已绿江南岸,文艺园地百花开。作为江西省文联的主要领导、艺术成就丰厚的艺术家,汪天行知道,需要更好地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领导江西省文联事业迈向新台阶,促进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做好江西文艺家的领头羊,创作出更好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深信:志存高远的汪天行,必将再创辉煌。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解放军报社文艺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