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顺:请别称我为“中国鼓王”
栏目:名家
作者:越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 ,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拉德先生赞扬安志顺老先生发自肺腑的评价。

  ◎“在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中,民族打击乐是一个非常特别、极具特色的声部。它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以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与其他姐妹声部非常融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民族打击乐的普及、发展、传承,应该更多地深入基层、社区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根深深扎在基层,我们的视点应该放在那里。 ”

 

  安志顺

  当代享负盛名的打击乐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打击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打击乐学会会长、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顾问,香港中华鼓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原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团长、总监。

  应中央民族乐团邀请,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今日与中央民族乐团一同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一场以“西安鼓乐”为主题的打击乐综合音乐会。

  在此之前的彩排现场,笔者提前体验了现场演出的魅力。在艺术家的演绎下,时而鼓声大作,时而水镲轻响,节奏变化中,传统鼓乐蓬勃豪放的气势尽显。乐团负责人安源告诉笔者,乐团共准备了包括《秦俑兵阵》《老虎磨牙》 《大唐六骏》等在内的8首原创作品。除了在作品上精打细磨外,为了更好地展现民族打击乐,他们还根据史料研制出了仿唐双音羯鼓,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

  与中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安志顺老先生真正面对面,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师班讲学并且被聘为客席教授的时候。当时,我得知消息,即刻推掉其他事情,一定要去见见这位我多年来梦想见到的大名鼎鼎的“中国鼓王” 。可是, 85岁的安老,见面第一句话就使我笑晕了,“安志顺如果成为‘中国鼓王’之时,就是他的灭亡之日! ”

  安志顺自幼对民间艺术有着一种忘情的热爱与追求。他14岁进入陕西省歌舞剧院,先后赴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乐团进修。他擅长大提琴、唢呐、板胡、手风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在民族打击乐方面的造诣更是超凡脱俗。1994年离休后,他创建了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并担任团长,屡次出色完成出访任务,受到国家、陕西省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好评,在弘扬民族打击乐,普及打击乐教育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安志顺先后参加了德国“艾什维格”艺术节、法国“中国文化年” 、挪威“国际音乐节” 、荷兰“世界音乐艺术节” 、加拿大温哥华“民间艺术节” ,日本“地球打击乐艺术节”“海洋艺术节”“夏日艺术节” ,新加坡“第五届全球华人艺术节” ,台湾“元宵灯会” 、香港红磡体育馆“庆回归大型综艺晚会” 、香港第九届亚洲艺术节、香港“雷霆鼓声震天下”春节晚会、“香港鼓乐节” ,及中国“首届民间锣鼓大奖赛”“第二届民间锣鼓大奖赛” ,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 《东西南北中》 《东方时空》等国内外重大艺术节和媒体活动,他的演出和讲学受到国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

  他曾应邀出访朝鲜、日本、新加坡、瑞典、冰岛、挪威、丹麦、加拿大、前苏联、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老虎磨牙》 《鸭子拌嘴》于1984年在朝鲜举行的“亚洲音乐论坛和专题讨论会”上获优秀作品奖; 《黄河激浪》 《秦鼓激扬》 《大唐六骏》 《老虎磨牙》在全国民间锣鼓大奖赛中,分别获得最佳鼓手奖、最佳气势奖和两次最佳表演奖; 《鹦鹉学舌》获陕西省新剧目汇演最佳表演奖和作曲奖; 《狮子戏铃》 《黄河激浪》 《运动场上》获陕西省新剧目观摩演出创作奖; 《老鼠娶亲》 《滴水诉情》获陕西省新剧目观摩演出优秀创作奖; 《得胜回营》 《双龙戏梅》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奏一等奖,并获作曲奖; 《鸭子拌嘴》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三等奖; 《老两口的故事》 《延安新春》 《走西口》 《草帽圈》获中国舞协优秀创作奖;组合打击乐《大唐六骏》连续六次荣获国家和省级金奖和一等奖。1997年,安志顺领衔担任香港回归庆典《黄土雄风》的演出,并于2000年担任千面锣鼓的总指挥鼓,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 ,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拉德先生赞扬安志顺老先生发自肺腑的评价。

    “我的作品来源于民间”

  安志顺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原则,根植民族民间的沃土,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他作品的名称有用动物名字命名的,有用自然风景命名的,还有以人物形象为代表的,其中以动物名字命名的作品尤多,享誉国内外的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 《老虎磨牙》 ,在刻画艺术形象上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作,都旨在刻画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能更贴切地表现生活,让观众更易接受和喜爱。

  《鸭子拌嘴》原素材是西安鼓乐中大型套曲五调坐乐《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原曲节奏较简单、内容有点冗长也缺少变化,安志顺突破原有素材,从意境着手,从内容出发,经过加工、提炼,创作了《鸭子拌嘴》 ,通过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塑造了一群鸭子的可爱形象,所用乐器是常见的小镲、水镲、木鱼、云锣等,但由于在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上有了较大突破,就大大丰富了其表现力,仅小镲就有点击、刮击、滑击、扣击等十多种演奏技巧,在这变化多端的演奏中,鸭子的高声喧哗、窃窃私语,以及嬉戏于水中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安志顺说:“在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中,民族打击乐是一个非常特别、极具特色的声部。它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以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与其他姐妹声部非常融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民族打击乐时而大气、雄浑,时而婉约、柔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单从民族打击乐发展的角度来讲,不仅仅包括专业从业者的创作和演出,更应该被普罗大众所喜爱,像钢琴、小提琴那样拥有众多粉丝,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并不比钢琴、小提琴低。 ”

  “从娃娃开始教育”

  和安志顺老先生聊天很开心,不时他的儿子安源也加入进来。安源经常随父亲在国际上演出,几乎走访了欧洲、亚洲的所有国家,所到之处观众都为中国民族音乐叫好。“先不说别的国家和地区如何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就说离我们最近的香港,每年都有一次24式鼓王争霸赛,场面十分壮观。 ”安源说,“在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教学中心几乎遍布所有县市,台南的谢十鼓术团、高雄的梅苓打击乐教学中心、宜兰的兰阳舞蹈团打击乐团培训等等,都成为良性循环。 ”

  跟香港、台湾相比,内地在民族打击乐方面的普及远远不够,安源无奈地表示:“内地一些城市的艺术培训中心,打击乐招生只有架子鼓、西洋鼓,几乎看不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培训。我感受最深的是,年前到深圳尝试做打击乐艺术团的创建和青少年、少儿民族打击乐培训的拓展,但步履维艰,难以如愿。这种情况在内地许多城市也同样存在。 ”对此,安源反复思考,试图找出原因,“是教师水准太低?教材不规范?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兴趣不够?还是家长不支持?最终,我觉得还是民族打击乐的推广不够,人们对民族打击乐的认识不够、没有兴趣,所以才导致无法普及。 ”安源叹息道,“如此优秀的民族打击乐,竟然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 ”

  要普及民族打击乐,安志顺父子俩认为从业者的视线应该更多地放在基层、社区。安志顺说:“我们曾经在古城西安做过一些尝试,带着民族打击乐的精品节目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西安第三中学、西安铁一中学、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并且前往基层、社区,把经典作品介绍、推荐给观众,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安志顺父子表示:“民族打击乐的普及、发展、传承,应该更多地深入基层、社区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根深深扎在基层,我们的视点应该放在那里。 ”

  “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

  安志顺老先生在讲座的时候问及学生:“你们幸福吗? ”学生们张口结舌,不知道怎么回答,安老自己解答,说:“你们可不敢把这段时间荒废,荒废了是回不来的。 ”“我的笔记本扉页上就是我的座右铭‘每天都是新的! ’ ,我已经85岁了,每天都还充满着爱! ”安志顺对学生说:“你们还年轻,路上的日子还多着呢!有人说‘我们老年人是晚开的花、迟到的爱’ ,我不赞同,我们早就把爱心献给了国家,献给了音乐,早就开了花了! ”

  安老讲座充满幽默和智慧,“我没感觉到老,但实际是老了,80多岁在我们家乡那边,就是弯着腰、戴着眼镜、抽着旱烟袋,树枝上挂着半导体收音机,脊背上爬的是孙子,怀里抱的是孙女,成天是这样的,可我现在还粉墨登场,一会儿登台演一会登台跳,喜怒哀乐,文化厅给我发‘艺术贡献终身奖’ ,我说‘你真会发奖,我就是终身艺术,像卓别林一样死到台上去,这就是终身,我要半截停下来都不是终身,还不能拿终身奖……’哈哈。 ”

(越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