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时分说月老(外一则)
作者:施立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逢月圆,人们便会想到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 ,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婚姻之神。

  人们崇拜这位媒神,由来已久,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月崇拜。出于对月的喜爱与崇拜,人们创设了主管人类婚姻大事的神仙月下老人。

  这位神仙,心地坦荡,像月亮一样光明磊落,公正无瑕,俨然月亮的化身。月老司姻缘的故事最早见于李复言传奇小说《续幽怪录·定婚店》 。说唐时有个叫韦固的人,途经宋城,见一奇异老人,正靠一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检书册。韦固问老人所看何书,老人回答天下人的婚书,又问口袋中何物,回答说赤绳,是用来系夫妻之足的。韦固问自己的婚姻前途如何,老人说其妻现为城北卖菜的瞎眼老妇之女,刚刚三岁。

  韦固前去偷看,见其丑如母,便派仆人暗中去刺杀这个小女孩,慌乱中只刺伤了她的眉心。后来,韦固任刺史王泰的参军,王赏识其才干,把女儿嫁给了他。王女容貌端丽,只是眉间常贴花以饰。韦问其故,才知她正是自己派仆人刺伤的那女子,后来被王泰收养。韦固感叹天意不可违,便与妻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从此,人们便把月老当作掌管婚姻之神,也用来指代媒妁。

  在古今文艺作品中,月老、月下老人之称常可见到。元曾瑞卿《留鞋记》曲云:“何须月下老,则你是良媒” ;明王世维传奇《双烈记·就婚》云:“岂不闻月下老人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里,宝钗母亲薛姨妈说的一番话,也提及月老:“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哪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 ”可见“月老”权力之大。所以,旧时一些追求美好婚姻的痴男怨女,多祈求月老为他们拴上红线,可惜常常拴错。但是,月下老人毕竟是一位寄托自己美好理想的“幸福之神” 。

  如今月下老人在脚上拴红绳的故事,大概没有什么人相信了,但“月老”的职能不可低估,有多少青年男女,大龄青年,乃至单身老人,盼望着今天的“月老”引线搭桥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应将圆饼邀蟾蜍

  又见钱江潮涌,又见清辉朗月,时值中秋岁稔,天上才捧一轮,人间万姓举头。吃团圆饼,拜月亮神,庭前几筵,临轩赏月,一幅幅色彩浓郁的风情画,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习俗。

  团圆饼,亦称小饼或甜饼,俗称月饼。月饼源起于唐,据史料记载,唐代京城长安已设有制作月饼的铺子。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曾手持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的圆月,朗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 ”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同庆欢乐。到了宋代,月饼铺兴旺起来,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写出了月饼的形象、象征意义及制作材料。

  关于月饼,最有影响的故事是元代高邮张士诚以月饼为信号,斩杀元兵的传说。张士诚在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圆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传递消息,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上家家户户齐动手,反抗元朝统治者,举行起义,月饼在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故事,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

  我初知月饼乃在儿时,那岁月国穷家贫。有一天,许是中秋节,母亲不知在哪弄来一块已经留放多日,掰之不开的月饼,用毛巾垫在炕沿上,以锤子砸为两半,让我和弟弟吃了,母亲只收拾了一些碎月饼渣。这是我第一次亲手拿到月饼,我甚至不敢咬第一口,我被那红红绿绿的青丝玫瑰馅吸引住了,我不敢猜测那是由什么做成的。

  尝到那么香甜的月饼,我只觉得这是世间任何食品都不能比拟的最好食品。而人们每逢八月中秋才得一尝月饼,是不是这月饼的制作,同妈妈曾讲过的碧空清辉高挂的明月、月里嫦娥、伐树的吴刚、玉兔及蟾蜍有关?我甚至以为这月饼是仙饼,不是人间所造,乃由月神赋予。那时就想长大能挣钱时,一定买回许许多多的月饼,回报妈妈。

  自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粱录》上出现“月饼”一词,从明到清,月饼的制作和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如今月饼已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极富代表性的食品。

  吃月饼蕴涵着喜庆,什么“含桃丹凤月” 、“银河映秋月” 、“东坡腾皓月” 、“五族共和月” ,月饼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吃月饼象征团圆,或送于亲友,月圆情浓或一家人迎月拜月,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而在此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举杯同邀明月,望祖国江山一统,这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