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 虚以求之
——评罗治安的山水画
栏目:画者
作者:徐恩存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心入画境灵感自来  罗治安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孕育了中国画以萧散、闻道为审美品格的追求与表现,惟其如此,历代中国画家无不以自己的笔墨语言、形式结构去营造理想世界与精神家园,而他们对世俗之气的规避,则产生了中国画对外部世界万物万象的简化神似、精炼与概括,最终,成就了中国画写意品格的极致与高度。

  基于此种认知,山水画家罗治安在知行合一中构建自己的山水画文本,其鲜明特征是,在笔下表达着“物我两忘”与“了然于心”的精神过程和境界,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乃是他选择的终生艺术命题,他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天地万物与人浑然无间的忘我和自由状态。如画家笔下的山中人,踽踽独行于栈桥或山间野径上,象征着“适人之适” 、“自适之适”与“忘适之适”的圆融认知过程,由此去形诸笔墨,必然产生直入内在精神的形式意味与表现技巧。显然,画面中的苍茫、荒疏与超脱时空的自在状态,是超越了“象”的具体性的,在逸笔草草的书写中,写出了对象的寓意与玄机。

  阅读其作品,不难发现,罗治安始终以“一任其所至以为起止”及以生命本真的境界体悟“道”无处不在的状态入画,在心无挂碍中,营造虚静空间之审美心胸,在随心所欲之境中驾驭笔墨并运筹画面,进而达到“脱尽廉纤刻画之习” 、“取意言象之外” ,在“与造化相表里的两忘境界中”实现“虚以求之”中“澄怀观道”精神高度的呈现。

  重要的是,罗治安在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的是以超越时空的“得意忘象”去把握造化世界,而非斤斤计较于探究世界的物理关系,因此,他展示的是“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恍惚、圆融”景象,而非客观实景。画家用笔多以中锋转侧锋,在顿挫转折中,营造了恍兮惚兮的山水意象。线条的运动感、速度的变化、节奏韵律的起伏跌宕,以及山光水色烟云的聚散游移、飘忽不定,使寓于其中的山川、河流、树丛等,时虚时实、时隐时现,创造出了迷离恍惚、微茫缥缈、幽深莫测的感觉和相对性。在这一感觉与不确定性的背后,昭示了画家的艺术思维方式是高居于客观规律之上的,是在逻辑关系之外合于本真禅境的,如此,他获得了形而上的提升与把握世界的自由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在形而上层面,画家以本真的把握和虚实相生的笔墨,去逼近澄怀观道的纯粹世界。

  罗治安把自己的山水画统摄于“禅境本真”总题旨之下,足见其用心所在、志向所在、理想所在与追求所在,苏东坡说:“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 ”此语用来概括罗治安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创作,是十分恰切的。澄怀观道,是他的生命追求,是他为艺的操守,还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执著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