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与匠气:中国画里的雅俗转换
栏目:当代文艺笔谈
作者:程阳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丰  朱新建

  中国古代画论云:“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此话虽有点绝对,但说出了俗病是中国画的一大顽症。近年来,中国画出现“匠气”、“俗气”问题引起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讨论,其核心其实是雅和俗的问题。

  中国历代画论一直强调雅而避俗,把雅俗问题看作中国画安身立命的原则,把作画看成雅事,把藏画看成雅好,把赏画看成雅趣。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 !可见,书卷气是衡量中国画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画历来在强调笔墨的同时很讲究书卷气,技法失去书卷气,是很难免俗的。长期以来,在笔墨文化的语境里,艺术与俗气势不两立。古人云,唯俗气不可沾染,一惹俗流,万劫不复,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免俗只有读书一途。白石老人刻章一枚—— “一息尚存要读书” ,他的诗好文好书法好篆刻好,不读书无此高度。中国画家是修为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格调高雅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由此形成中国画家的生命状态。所以说,修养多高,画便多高。画画只看天分不行,“中国画尊重天才但更重道心”,一定要以读书修为作为补充。画出现“匠气”、“俗气”,明显是修养问题,技巧越熟练,越要警惕这个问题。按照陆俨少的说法,“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中国画以书卷气息为上,书卷气就是洋溢在作品里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高度,即大雅的境界。

  大雅的艺术往往是超前的和远离现世的。一个深受社会一时追捧的艺术家在历史长河里也有可能什么都不是。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生前的名声远不及二流画家盛懋,盛懋门庭若市,吴镇门前冷清, 30年后,吴镇的画大受欢迎,声誉远远超过了盛懋。八大山人、徐渭、“扬州八怪”中的几位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年后方有定评。今天,时代充分肯定了他。林散之在世时,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现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草圣” 。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寂寞的,曲高和寡是规律。绝好的东西初始能欣赏的人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来。真正雅俗共赏是很难的,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做到。直到今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很难雅俗共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必然会受到一代代人的肯定。

  梅兰芳先生曾说过“俗到极处便成雅” ,说的是大俗大雅的境界。大俗,就是在对俗——日常生活功利和困扰的超越中,把日常生活的情绪转换成一种审美情趣,俗就变成了雅。白石老人是大俗大雅的一个范例,他把自己由一个农民改造成文人,并成为大画家。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享高寿,终于大器晚成。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世俗生活中的扫帚、算盘、萝卜、白菜均能入画,且趣味盎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新文人画”潮流的出现,正是中国水墨画界反省了徐悲鸿直至“文革”水墨画革新的结果。当时一些反对者认为“新文人画”没有了文人士大夫的书卷气和文雅,如朱新建笔下的时装美人、李津笔下的大鱼大肉,他们恰恰是把传统士大夫的书卷气,转换成现代人的怀旧、无聊、泼皮、享乐、消沉、慵懒等具有世俗化的人文意识,把生活中的俗转换成审美中的雅。

  通俗也是一种境界,但通俗绝不是庸俗和低俗。俗未必是低下,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近现代很多艺术家如关良、朱振庚等都从民间美术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俗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通俗艺术中来的。“雅俗共赏” ,不是指雅俗均不到的中间状态,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共同存在的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现在的人们身处市场经济当中,很容易受到庸俗和低俗的侵扰。现代社会有些所谓书画艺术,已经不能用雅俗二字来评判了,文化活动失却了文化,变成了追求利益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又是以“艺术”的名义出现的,难怪人们不再关心这种活动,只能当玩笑看了。

(程阳阳  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