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从何而来
栏目:趣味考据
作者:范爱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哪吒是我国儿童最喜爱的古典英雄形象之一,是神话故事中玉皇大帝身边的得意战将,然而,他最初的形象却来源于佛教。那么,哪吒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佛教形象演变成被大众所熟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道教艺术形象的?本文将带来答案。

哪吒从何而来

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形象

  哪吒,梵文全名那罗鸠婆(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也译作哪吒俱伐罗。哪吒神的原创是佛教,后经过本土化,成为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儿童神话人物。哪吒神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不断创造,始终成为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英雄形象。尤其是近三十年来,随着美术和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哪吒形象,共同阐述了哪吒符号的内容,满足了儿童好奇心的需求。哪吒神形象源自佛教,经过神魔小说的艺术创造,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实际上,哪吒作为神话英雄人物与其他神话一样,也经历了真实—故事—传说—神化的发展过程,最后走上了神坛。哪吒神形象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神通广大,而本相仍是三头六臂,道教神形象。

  哪吒神形象演变过程分主要模式化系统和次要模式化系统。哪吒神形象的主要模式化系统是随着北方毗沙门天王演化为李靖,而作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逐渐中国化。李靖是唐朝的军事家,在唐朝已经被神化。哪吒在古印度原始的基本形象是三头六臂的凶恶夜叉神、佛教忠诚的守护神。忿怒、凶恶是哪吒神形象在这一时期的性格与外表特征。哪吒神形象到南宋时期演化成为中国正神;明代神魔小说盛行,在《西游记》中哪吒是一位清妍、聪颖、精勇、神奇的孩童道教神仙,身带六种神器,法力无边;在《封神演义》中完全成为道教神形象。哪吒神形象的次要模式化系统是指哪吒的外部形象,主要表现在发型、五官、服饰和兵器等道教特征上。各民族(如汉族、羌族、白马藏族等)依据自身的民族心理对哪吒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略有不同。

  宗教本身就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体验的心理表现形态。哪吒神的外道内佛形象从表面上看是两种宗教的整合,是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实质上是明末人们复杂心理的表达,或心理寄托。人们希望有像哪吒一样的救世主出现,来拯救苦难的人民,保护百姓的平安,这是哪吒神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哪吒神形象的图像符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时代性,形成了完整的图像符号系统。其中的民俗性是指哪吒神形象在造像过程中主要是当地民间艺人依据人们的审美俗成创造出来的神祇,民俗性浓郁。而时代性则是所有的神祇造像的共同特点。哪吒神形象也不例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哪吒神形象的崇拜符号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寄托。人们为什么要将哪吒神形象作为崇拜符号,是因为哪吒身上所具有的正直、善良、勇敢、坚强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哪吒身上那典型的孩子天生性格:活泼机灵、调皮可爱和逆反心理等深受儿童喜爱。综观哪吒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叛逆的精灵,看到一个鲜活独立的生命意志——这才是哪吒作为民俗神的真正意义。

  哪吒神形象符号体现了宗教差异。在国内外的差异方面,古印度的哪吒神形象是凶神恶煞的佛教护法神,而在我国则是降魔除妖、外道内佛、天真活泼,具有叛逆精神的少年英雄神。

  哪吒神形象符号体现了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包容性。大唐帝国综合国力强大,文化方面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道教文化面对外来的佛教不是采用抵抗,而是研究其优劣,不断吸取其有利于发展的成分,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 ”哪吒神形象符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包容性的表征。

  哪吒神形象符号的传播是通过佛教传入,然后经过道教的改造,最终成为道教神祇。另一传播方式是民俗性。从明朝到现在,哪吒神形象符号的传播主要是以民俗文化形态方式进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故事和评书在民间广泛传播。就哪吒神形象本土化过程而言,哪吒神形象由原来的古印度佛教护法神,经过南宋时期由“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自然也就成了李靖之子”;明朝“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孩童天神,他是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托塔李天王的太子和主要战神,神通广大,外道内佛”;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由外在道教内里佛教的神演化为纯粹的道教神” 。从哪吒神形象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神话人物虽然飘渺神秘,但仍然是根据现实需要来创造的。从另一方面看,哪吒神形象是宗教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反复创造所产生的文化符号的结果。

  哪吒神形象的创新过程是以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前提,以民族性为内核的文化发展过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而道教因素的介入则彻底改变了初始情节的性质,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宗教史上的佛道关系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形象演示。

  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是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精神之间的统一,从而形成人们头脑中的相对稳定的形态。这体现出文化传承的一种静态面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之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寄予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期望,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动态表现(与静态面貌相对应)。哪吒神形象在民间的传承正是如此进行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哪吒神形象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文化传承动态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