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幺喜龙书法艺术中的“捻管笔法”使用
作者:程义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点、线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语言,那具有力度感的竖画、具有劲健感的横画、具有舒展感的捺画、具有坚毅感的方画、具有流媚感的圆画、具有稳重感的点画、具有韧性感的钩画,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点线笔墨作为昭示素质、学养、情态、心态的载体,也就必然成为艺术家人性品格外化的产物,是人与历史文化对话的产物。幺喜龙的书法具备了上述关于书法艺术的定位。

  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开拓者之一幺喜龙应时而出,扛起了“中国书法传统继承与创新”这面大旗,为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鼓与呼。在当下书风形成的“创新”风气中,幺喜龙矢志不移,筚路蓝缕,经历了很多艰辛,为中国书法艺术找到了那柳暗花明的一方桃源,也使中国的书法艺术“捻管笔法”得到继承和发扬。

  幺喜龙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开始就寻找到了表达自己艺术发现与审美理想的个人书法形式,幺喜龙就是这样的才华卓绝之士。这书法风格是幺喜龙式的,构成这风格的诸因素也是幺喜龙个人特有的,并且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使我们以后一接触到书法,就能辨认出这是“王羲之体” 、“颜体” 、“柳体” 、“何体” 、“王铎体” 、“欧体” 、“米体” 、“幺体” 。鲜明独特的幺喜龙书法风格的形成,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如时代的、社会的影响,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影响,但是,书法风格不仅仅被动地决定于社会条件,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幺喜龙的主观条件。时代的审美理想、民族的审美心理渗透进幺喜龙的创作个性中,通过审美主体而发生作用。因此,幺喜龙的创作个性仍然起主导作用。威克纳格在《诗学·修辞学·风格论》中说:“全部艺术领域(绘画、雕刻、音乐等) ,我们说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 ”“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 ”这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主、客观因素的“化学合金” 。幺喜龙精神个体性的诸特点,他的审美主体心理会透过书法“幺体风格”强烈地表现出来。幺喜龙一贯独特的笔墨线条凝成书法形象的独特风采,他的审美情感荡漾成别致的线条旋律,在艺术境界中流溢出美妙的情致。当书法“幺体风格”升华为艺术形象时,幺喜龙的审美心理是如此鲜灵活脱地活动着。在风格的主客观因素中,幺喜龙的主观显然起主导作用,在这个意义上,“风格就是人” 。诚如歌德所说:“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幺喜龙书法创作个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线条运动节奏中形成的“势”中表现出的“骨力” ;在浓墨挥洒而蓄积的“韵”中表现出来的“气” 。书法已成为幺喜龙精神世界的全部,因而,书法“幺体风格”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出幺喜龙人文精神的本质,成为其思维、气质、性格、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态。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论述“就整个人生的精神修养,以成就整个人生、人格的境界。在此境界之内,精神所涵的不仅是某一种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对象,而是涵融着整个的世界,而将之加以艺术化” ;幺喜龙的书法艺术源于他丰富的古典文学素养。幺喜龙的书法艺术具有禅境美和逸境美,体现了幺喜龙的超然旷达与出世情怀,更重要的是书法作品中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则体现了幺喜龙深深的人文关怀与入世精神,我认为,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看重书法“幺体风格” ,更需要珍视书法“幺体精神” 。

幺喜龙“捻管笔法”作品

  什么是“幺体精神”呢?“幺体精神”就是幺喜龙“捻管笔法”的传承与创新及耐住寂寞走一条常人不敢走也不想走的追求纯艺术的道路。这条路可能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但这条路却是艺术的正途,这条路凡·高走过,黄秋园也走过。

  幺喜龙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担当了传承的角色,他为“捻管笔法”得到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幺喜龙坚持书法的本体,书法与文化的审美关系,探索寻找一种最契合主体表现个性的形式,即他的书法“幺体风格”的出现。幺喜龙书写出“幺体风格” ,是因为有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他把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把献身艺术与人生的自我完成连在一起,从中展示出一种雄伟的人格,升华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激情。没有伟大人格的献身很难摆脱荣辱、成败的羁绊,不保持人的尊严和纯洁性,就挣脱不了那些有形的无形的锁链,因而也就不会有一往无前的追求艺术的激情和意志,也就无法服务社会和人民。必须强调的是,要真正书写出具有传统特色、传统气派的当代书法,必须使书法艺术形式具有充足的时代精神,就必须走幺喜龙这样的奋斗之路,通过几代书法家的努力奋斗和倾心创造,让21世纪成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最为成熟和完美的新世纪。

  在当代中国书法流派承递中,有一个值得充分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幺喜龙对当代“捻管笔法”的继承和发扬。幺喜龙书法最强烈的艺术特色是字写得凝重厚实,骨骼俊挺,力在骨中,破法出法,弃繁超简,创立了自己的“幺式书法” ,而且字写得清淡虚灵,大巧若拙,反映了一位艺术家在当下的恬淡和清静。幺喜龙的这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和绚烂之极、复归淡泊的书风,深得“二王”笔法之精髓,又颇有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之意境。那么,这样的风貌是如何形成的呢?应该说,幺喜龙传承的是古法,即“捻管笔法” 。何谓“捻管笔法” ?就是运用手指捻动笔管,管随指转,锋随管旋。看幺喜龙书法创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五指执笔仿佛是在弹钢琴,书写起来有一种乐感。

幺喜龙“捻管笔法”作品 

  东晋大书家王羲之所著的《笔法论十二章》一文中提到了“踠脚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撚”即捻,要想使笔管(根据需要)以自身为轴旋转一个角度,如果不用手指去“撚”动,就得需要肘和臂在很大的范围内活动,一个捻字,起码可以说明王羲之是运指的。唐代颜真卿在记述张旭笔法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有一段对“攻书之妙”问题的回答:“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这12个字回答得很原则。唐人林蕴从韩吏部那里学来的“拨镫法”的要诀是“推、拖、撚、拽是也” ,这里,林蕴再次提到“撚” ,即“捻”字。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清代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 (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笔)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使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邓石如的崇拜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谓:“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 ”同时认为“笔能随指环转,乃入《阁帖》 ” 。当他向曾跟随刘墉多年的一位周某了解刘墉用笔方法时,得到的回答是“诸城(刘墉)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 。其中刘墉作书的笔法—— “左右盘辟,管随指转” ,即是受了邓石如的笔法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应是得了邓石如运指绞笔的启示。幺喜龙也受此影响用楷法写行书草书,管随指转用毛笔写成刀笔,有一种金石味道。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连理论上坚决反对转指的沈尹默先生,在实践中也不自觉地进行了转指换笔。其影响之大,由此可知。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就写过很多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题跋,在13个题跋中,他表达了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并得出结论:“书法以用笔不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中国书法用笔极其重要,幺喜龙面对高山仰止的中国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王铎、何绍基,他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死学,而是以丰富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继承和发扬“捻管笔法”这一中国书法艺术绝技。其实,书法最初是基于身心协调的,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必要的技巧,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成为一种潜意识表现,是进行书法创作的首要前提。没有这一前提,所谓真正的书法创作是不存在的。黑格尔曾经讲过:“除了才能和天才以外,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看幺喜龙的书法运笔技巧,其点画线条,至简至洁,骨肉匀和,一派清润。看似寻常线条,实则平中见奇;看似迟钝稚拙,实则大智大巧。起收转折和运行提按中的种种复杂笔法全被摒弃,一任自然。字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也都更加疏空,有的部件写得很敛缩,有的部作写得很放逸,气势雄强,凝重敦厚,笔笔见刀,具有金石味,形成幺喜龙书法一大特色。幺喜龙的“捻管笔法”用大量的书写实践将其融化于创作中,创造出了别开生面的“幺式书法” 。所以说读幺喜龙的书法有“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之感,如同读中国书法技法,不禁被他精湛的“幺式书法”艺术所陶醉,也被其中深遂的学术精神所震撼,这正是幺喜龙“捻管笔法”魅力之所在。

  总而言之,幺喜龙书法艺术的突出贡献,正在于对中国书法笔法的高度重视。从“势”与“力”的美学出发,幺喜龙践行了蔡邕书论中的“用笔”之法,即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九势” 。幺喜龙的书法中锋运笔,即“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不难发现,这里正有着幺喜龙对“捻管笔法”的特殊研究和掌握。幺喜龙的书法成就告诉我们,艺术的技法、技巧是塑造书法艺术的基本能力,而书法艺术技法、技巧的核心正是“捻管笔法” 。不言而喻,幺喜龙对于“捻管笔法”的自觉研究和掌握,标志着中国书法传统技法“捻管笔法”在幺喜龙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