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履行责任 搞好曲艺传承
万成贞(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能在常德举办,是对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极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常德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华道德文化和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曲艺文化更是享誉全国,特色独具。丝弦之外,渔鼓、说鼓、对鼓、丧鼓、地花鼓和薅草锣鼓等“打鼓说书”的“鼓书”形式也很著名。国家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我们坚决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想方设法创造曲艺传承的良好条件,并将“非遗”保护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精心挖掘,用心保护,取得了较好成绩,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是以出台政策法规的形式开展保护。2005年,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专家咨询小组。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非遗”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的基本经费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二是在普查和确认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的名录体系。我们把开展普查和摸清家底,作为曲艺类“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了工作方案和五年规划,举办了业务培训,收集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与各类曲本及图片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0多个本土曲艺的基本信息库,并将普查成果编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果汇编》和《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图集》 。同时,用认定曲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建立曲艺类“非遗”名录体系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迄今先后有“常德丝弦”列入国家级“非遗”曲艺类保护名录,“九澧渔鼓”和“澧州大鼓” 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曲艺类保护名录。朱晓玲、谌晓辉2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曲艺类的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常德丝弦”还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乡县被评为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
三是通过编辑书刊、举办活动、宣传普及等形式开展曲艺保护。自“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们组织一批文化工作者通过搜集挖掘整理出版了《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音乐研究》等一批书刊,使曲艺等大量“非遗”形态的无形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文化财富得以保存,为保护常德曲艺类“非遗”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因势利导地传承保护曲艺。如从2006年开始,在澧水、沅水流域轮流举办“鼓王擂台赛” ,吸引两地的“鼓书”艺人登台献艺,切磋竞技。每次大赛结束,大街小巷就会掀起一股“击鼓说书热” ,有效带动了本土曲艺的传承发展。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于“非遗”的传承作用。2007年,市文广新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三期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常德丝弦传唱培训班,对15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并编印《常德丝弦普及本》 20万册,免费发放到全市各中小学,引导和组织学生传唱。2009年9月,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常德丝弦”演唱比赛。2009年4月开始到2010年7月,又与市内高校联合举办了“常德丝弦进高校主题活动” ;今年还在北正街小学开办了常德丝弦弹唱传承培训班,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与其它地方的曲艺类“非遗”保护工作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此次“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的举办,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通过认真学习和积极交流,继续推动常德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常德的文化强市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