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舞台“擂”出曲艺精彩
作者:袁学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草根舞台“擂”出曲艺精彩

袁学明(常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7月28日晚,明珠广场人头攒动,“常德市第四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的决赛在这里隆重举行。在来自全国各地及湖南全省参加“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以及近万名津市市民的观摩见证下,临澧县选送的谢宾锋和苏蓉凭着演出脚本的内容优势与近乎完美的即兴说唱,最终夺得“超级鼓王”的荣誉称号。

  “常德市鼓王擂台赛”是由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门倡导,常德各地民间艺人参与,以自编自演为特色,以竞赛交流为形式,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草根特征的大型曲艺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分别按流经常德的澧水和沅水流域分界举办,从2006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和3届,并举办了1届沅澧鼓王擂台总决赛,先后产生了艺术精湛、名闻乡里的邵丹、谢昆、洪学文、田金华、张成辉和陈元华等多位“鼓王” 。

  常德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尤以渔鼓、说鼓、对鼓、丧鼓、地花鼓和薅草锣鼓等“击鼓说书”的“鼓书”形式最为著名。广大当地民众对这些土生土长的曲艺表演情有独钟,喜闻乐见。这为鼓王擂台赛的举办,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深入人心,更为当地政府通过扶持举办此类赛事,一箭多雕地弘扬本土曲艺、丰富百姓生活、激扬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与可能。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鼓王擂台赛已然成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应。

  第一,擂台赛大大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调动了他们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过去,鼓书艺人形同卖艺乞讨的叫花子,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改观,但还处在放任自流的自然发展阶段。艺术水准参差不齐,节目内容陈旧粗鄙,有的甚至粗糙低俗,急需提高和引导。通过举办鼓王擂台赛,情况大为改观,影响日趋隆盛,昔日遭人鄙视的卖唱艺人,如今成为演出一场能赚数千元的艺术明星,初步跨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找到了传承发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形式。擂台赛特别鼓励创新,注重推出新人。几届办下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曲本不断产生;同台打擂的竞赛切磋,也直接促进了鼓书表演的发展传承。尤其最近两届,涌现了大批70后、 80后甚至90后的新人,大大改变了传统曲艺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更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范例,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赞誉和关注。此次“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能在常德举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鼓王擂台赛的成功与影响。

  第三,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有机结合。人们对鼓王擂台赛的最大关注与期待,就是“鼓王”最后花落谁家。而随着一批“鼓王”的渐次诞生,他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这就带来了双重效应:他们的演出既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开拓了本土曲艺的演出市场。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益性文化亟待相应的内容活动予以充实。这就给此类民间文化力量的释放,带来了机遇,进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双赢。这也说明,群众文化的公益性和市场性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关键是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