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和声第一人
作者:本报记者 邱振刚 本报驻四川记者 江永强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藏汉和声第一人

——访著名作曲家罗念一

在音乐会上罗念一指挥演出舞蹈《洗衣歌》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救星共产党……”

  你也许没有到过西藏,但你一定听过《洗衣歌》。这首歌深情动人的旋律,生动优美的歌词,已经传唱了半个世纪。而它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已经从当年入藏部队中那个活泼好动、风华正茂的文艺战士,变成了六旬老人。“17岁时入藏,十年前退休后回到成都,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几十年都献给了西藏,我不后悔。”对于自己在西藏度过的38年,他这样说。

  罗念一的家位于成都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中,房间中最醒目的就是满满一大书柜的关于西藏音乐、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很忙碌,现在正在整理自己多年的创作,他说,计划把这些作品出版12张专辑,现在已经出了11张。在这些作品中,有歌曲、舞蹈音乐、影视配乐、器乐等各种音乐形式。其中98%是具有西藏风情的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先后为电影《农奴》、《布达拉宫秘史》,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远方的课堂》谱写了曲子,创作出了《阿妈,你不要远送》、《我怎能不歌唱》、《纳木湖情歌》、《圣城之夜》、《洗衣歌》等数百首(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谈起在西藏度过的近半个世纪,罗念一对往事记忆的异常清晰。他从小喜爱音乐,1949年参军后进入十八军文工团。从那时起,他在为进藏部队演出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接触西藏音乐。 1955年他调进了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罗念一与修筑川藏公路的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演出一边修路。在雪域高原上,目睹广大藏族群众欢庆解放的幸福场景,罗念一的创作激情像山洪一样猛烈地爆发了,并创作了处女作——《运输线上》。当时,藏族群众自发组织了牦牛运输队,为进藏部队运送物资。当时,在每一处工地上,几乎都听得见牦牛运输队高亢嘹亮的歌声。罗念一被他们对解放军战士真诚的感激之情和他们歌声中质朴豪放的旋律深深感染了,跟随牦牛运输队一起翻山越岭,在多日艰苦的行程后创作出了这部作品。虽然知道这部作品的人现在已经为数不多,但对于罗念一来说,这部作品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时起,他就走出了被后人称为“汉藏和声”的第一步。不久,在昌都镇他又创作了成名歌曲《叫我怎能不歌唱》,此后,他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从心间流出,洒遍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铭记高原前进的每一个步伐。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西藏音乐的优美与丰富,更是高原人民生活和高原建设的写照。

  生活的积累终于带来了创作上的硕果——他最著名的作品《洗衣歌》。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解放军与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罗念一置身其中,感悟深切。在第三次全军文艺汇演中,西藏军区文工团的领导叮嘱他,希望他能创作出一部作品。如何用音乐来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巨大变化,如何用音符描绘解放军和西藏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从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赶回拉萨的当晚,回想入藏以来的耳闻目睹,军民鱼水情在心中反复激荡,这时,出现在他脑海中的是,在川藏线修筑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劳动,藏族群众送水送饭,经过一番“你争我夺”,“抢”去战士们被汗水浸透、被尘土沾满的军装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感人情景。他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一段动听的旋律。《洗衣歌》诞生了!这部作品一炮打响,在这次汇演中夺得了作曲、编舞、创作等7个大奖。这首歌中汲取了昌都、巴塘等藏族民间音乐元素,还从民歌中归纳出八个音级、两个五声音阶的混合调式,使得这部作品既有清新活泼的现代音乐色彩,更不乏藏族音乐风情。后来,这首歌通过电波飞出了西藏,飞向全国各地,还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周恩来在款待西哈努克亲王的晚会上,专门叮嘱总政的同志说:《洗衣歌》歌颂了藏汉团结,歌颂了军民团结,这场演出要上这个节目。于是,罗念一被一封加急电报调往北京,排练《洗衣歌》。

  解放后的西藏百废俱兴。罗念一发现西藏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丰厚,很多村庄有着自己的歌舞。自己对藏族民间音乐歌舞格外喜爱,可以想象,从小热爱民间音乐的他,到了西藏这座音乐的宝库,是何等的欢欣,何等的激动!无数曾经低头哈腰的农奴,挺着身板,欢歌着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地,放牧着属于自己的牛羊。罗念一带着自己的藏族名字——贡嘎巴登,为了采集音乐中最动人的元素,他走村串户,进乡驻点,在西藏各地采风,和西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说起罗念一藏名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到昌都地区一个村庄体验生活,住在一个藏族老阿妈家。阿妈有个儿子,名叫贡嘎旺秋,和罗念一年龄相差无几,是周围很出名的一位歌手。两人经常一起放牧,感情深厚。就在放牧当中,他向贡嘎旺秋学到了众多藏族民歌。而老阿妈也像亲儿子一样对待罗念一。看到罗念一白天帮自己家里干活,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趴在毛毡上创作,老干妈非常心疼,经常在深夜把刚刚做好的酥油茶端给他喝。周围的藏族青年听说老阿妈家里来了个非常有学问的汉族青年,一开始是出于好奇,后来就经常来向他学习。他一边记录整理学到的藏族音乐,一边力所能及地多多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老阿妈为这个汉族儿子感到骄傲,就为他取了个藏族名字——贡嘎巴登,意为受众人喜爱的有才华的人。当时,来向他请教的藏族歌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衣着艳丽的姑娘和悍勇猛的小伙子。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说,这些人都有一副足以让声乐教师们惊喜万分的嗓子,就像漂浮在雪域高原上空的白云一样高亢明亮,“可比现在一些‘选秀’的冠军强多了。”罗念一风趣地说。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凡是部队走到的地方,罗念一都去了。他的足迹走遍了西藏绝大部分县、数百上千个村庄,从边境线上的哨卡,到雪山深处的村寨,都布满了他的足迹。“藏区真是歌的海洋啊。”他深有感触地说。白天,有时遇到放牧的藏族乡亲唱起歌,他会马上记下曲调,有时还一路“跟踪”上几十里。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经常会从床上爬起来,抓过纸和笔,匆匆记下从不知多远的地方传来的歌声。每逢重大节日,他就更忙碌了,拿着笔记本穿梭在人流中,如饥似渴地记录着,几天下来就会记满一大笔记本的内容。他有时还住进藏民家中,把油米面交给当地农户,倾听他们在放牧牛羊、打酥油茶时唱出的每一句歌谣。而他的作品也像雅鲁藏布江的江水一样奔涌出来,《叫我怎能不歌唱》、电影《农奴》插曲《阿哥,你何须说》、歌曲《拉萨之春》、《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等一首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从他笔下诞生。

  很多音乐评论家把罗念一称为“藏汉和声第一人”,原因是在长时间搜集研究西藏各地民间音乐过程中,他不断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作,一方面他忠实继承了西藏民间音乐遗产,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同时又赋予了自己的作品强烈的时代气息。格外喜爱罗念一作品的歌唱家才旦卓玛称赞他创作的歌曲有着浓郁的“酥油糌粑”味道。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迈进了80年代。1981年,在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罗念一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指挥数百名十八军战士高唱《叫我怎能不歌唱》。1991年,他的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临祝贺。当天,他亲自指挥演出《洗衣歌》,把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罗念一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1992年,在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中,他创作的歌曲《圣城之夜》获创作一等奖。他说,自己现在最渴望的就是沿着青藏铁路走一次。站在家中挂在墙上的全国地图前,久久望着青藏高原所在的位置,“把铁路修到拉萨,让藏族人民可以在家门口坐上火车去往北京,去往全国各地,这是当初修筑川藏公路的战士们心中的梦想。”罗念一说。

在青海西宁的罗念一

上世纪60年代在拉萨罗念一(左四)和歌唱家才旦卓玛
(左三)、诗人高平(右一)、作曲家庄壮(左二)合影

十八军文工团乐队的战友在拉萨的合影,第二排(左三)是罗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