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讨蒋檄文擦亮民众眼睛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郭沫若(1892-1978)早年留日学医,“五四”运动时期却以诗歌一举成名。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很想将他拉过来,并委以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一职。然而,看穿蒋介石反动嘴脸的郭沫若回敬他的是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0年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同年夏,被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录取,11月到天津报到,看到学校的状况,内心里很不满意,遂离开学校转赴北京。年底得到其大哥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当时郭沫若的大哥并不富裕,但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为他筹集了半年的学费。

  1913年的年底,郭沫若带着只够半年的盘缠,坐火车经东北,过朝鲜,又乘船跨越日本海,到达日本。时间已是1914年的年初了。1914年7月,经过半年补习的郭沫若很顺利地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预备班,当时,郁达夫与他同学。1915年,修业期满,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学习,1918年毕业后,升入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陆续发表了几十首新诗。1921年,郭沫若将他的诗集命名为《女神》,以单行本在上海出版。《女神》歌颂叛逆和反抗,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之一。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东京创建“创造社”。“创造社”第一个在中国树起浪漫主义的大旗,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文学团体。

  1923年3月,经过4年零7个月的学习,郭沫若在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同年4月,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的刊物。当时郭沫若的收入极其微薄,他的大哥为他谋到了四川省立成都医院医务主任的职务,并派人把路费带到上海,北京大学也聘请他去任职,但都被他谢绝了。1924年4月初,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刚一年就遭遇一系列挫折的郭沫若孤身渡海,重赴日本福冈。在此期间,他翻译了《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列宁和俄国的革命情况。同年11月,郭沫若又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在上海,他结识了瞿秋白。1925年4月,郭沫若应聘去厦门大学任教。1926年2月,在瞿秋白的推荐下,郭沫若应聘到广东大学。不久,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他任文学院长。在广州期间,他在林伯渠家中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后又与刘少奇、周恩来、邓演达、彭湃等人相识。在广东期间,毛泽东还邀请郭沫若到农民运动讲习所做报告,并聘请他兼任第六届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

  在党的影响下,郭沫若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革命军。在周恩来、孙炳文出面推荐下,郭沫若出任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任行营秘书长,军衔为上校。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郭沫若跟随政治部一起出发,负责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活动等工作。部队离开长沙时,他已升任政治部秘书长,军衔晋升为少将。攻下武昌后,他又升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为中将。

  1927年3月7日,蒋介石唆使其爪牙诱捕并杀害了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不知内情的郭沫若以政治部名义报请总司令“免职查办”肇事者,希望大权在握的蒋介石能严惩暴徒。蒋介石假惺惺地作了批示,然而只准登报,不准电告赣州付诸执行,实际上是给他的爪牙通风报信。这一件事情使郭沫若觉察到蒋介石是一个凶恶而又虚伪的敌人。此后的郭沫若对蒋介石提高了警惕,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3月17日,蒋介石指使暴徒在九江捣毁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市党部和总工会,打死打伤数人,制造了“三·一七”惨案;3月23日蒋介石又制造了安庆惨案。

  了解真相后的郭沫若在安庆冒着风险策动反蒋活动。遗憾的是,反蒋的风声走漏,他不得不离开安庆。郭沫若乔装改名为第三军参谋,由水路辗转来到南昌,悄然住进了花园角二号朱德家中。3月31日,就在朱德家中,郭沫若奋笔疾书,草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讨蒋檄文历数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恶行径,号召广大民众擦亮眼睛起来反蒋。

  这篇檄文脱稿后郭沫若立即派机要交通员专程送到武汉,不久即在《中央日报》副刊上面世。与此同时,郭沫若在南昌将其印成了小册子广为散发。讨蒋檄文犹如震天的号角,唤醒了千百万群众投入到反蒋的斗争洪流中。不久,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更加暴露无遗了。蒋介石对郭沫若恨之入骨,5月10日发出了《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趋附共产之郭沫若函》,通电严缉归案惩办。

  几天后,郭沫若由南昌经九江赴上海。4月14日,郭沫若秘密抵达上海。此时的上海刚刚历经“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早已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郭沫若在李一氓等人掩护下见到了周恩来。根据工作需要,郭沫若在征得周恩来同意后,于次日离开上海赴武汉。

  到达武汉后,郭沫若与邓演达等人商讨反蒋事宜,被汪精卫派人监视起来了。武汉的时局日趋严重,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郭沫若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他越来越看清楚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反动嘴脸。7月底他随张发奎所部来到九江,住在鄱阳湖烟水亭内。这时汪精卫、孙科、唐生智等人正在庐山开会,密令缉拿共产党员、群众运动领袖和各方面进步人士。眼看共产党的许多负责人都往南昌汇集,仍在九江待命的郭沫若的心早已飞到了南昌。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8月3日郭沫若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奔赴南昌。8月4日郭沫若赶到南昌,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8月5日郭沫若随军南下。9月初,起义军到达瑞金。在瑞金,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军进驻潮汕时,郭沫若兼任汕头海关总督。潮汕失利后,参加流沙会议。在流沙附近,政治部被打散,郭沫若与几个人结伴而行,在当地农会的帮助下,从神泉乘船到香港后转往上海。

  在上海期间,郭沫若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当时,国民党悬赏3万元登报通缉郭沫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党组织决定送他全家去苏联,搭乘苏联接领事馆撤退人员的船,从上海去海参崴,再转道去莫斯科。一切都筹划好了,只等轮船起航。郭沫若却患上了斑疹伤寒,错过了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经中共中央批准,郭沫若乔装打扮,假借往东京考察教育的某大学教授的名义,悄然登上日本邮船,离开上海。郭沫若在避居日本期间,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他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不久,郭沫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郭沫若作为中共特别党员,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同年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1944年,郭沫若写成的《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郭沫若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不久,文化工作委员会被国民党政府解散。1948年底,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