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包含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调查采录、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科学研究等工作具象地阐述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内涵,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阐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一、中华文化视域下《玛纳斯》的搜集整理
我国对史诗《玛纳斯》的搜集、记录在新中国成立前仅限于少量的民间传抄。有计划地搜集、记录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当年参与《玛纳斯》的搜集、翻译工作的陶阳著作《英雄史诗〈玛纳斯〉调查采录集》以及刘发俊《史诗〈玛纳斯〉搜集、翻译工作三十年》、胡振华《我与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郎樱《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等论文,为我们展示了《玛纳斯》史诗的调查采录过程。多民族学者团结合作,搜集了珍贵的文本资料,为我国的《玛纳斯》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秋,相关工作人员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乌恰县黑孜苇公社阿拉布拉克村发现了演唱史诗《玛纳斯》的歌手铁木尔和艾什玛特,随即汇报史诗《玛纳斯》的发现情况。新疆文联十分重视,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同意筹建了史诗《玛纳斯》调查组。1961年初,调查组在克州各县的农村、牧区对史诗《玛纳斯》进行了首次普查,历时三个月。
1963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经过对《玛纳斯》的阅读和讨论,认为《玛纳斯》是一部真正口头流传在民间的英雄史诗,需要进行进一步搜集整理。为了使记录、翻译、注释达到高水平,民研会与新疆文联协作成立了《玛纳斯》工作组,1964年6月,开始了史诗《玛纳斯》的调查采录。1978年12月,启动了对《玛纳斯》的第三次调查工作。1979年,在民研会主持下,《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被邀请到北京演唱《玛纳斯》,由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的相关学者,与从新疆抽调的研究人员一起展开了《玛纳斯》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至1983年3月,居素普·玛玛依的8部22万多行的《玛纳斯》演唱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玛纳斯》被发现后即迅速形成地方与中央互动的搜集工作机制,随即展开深入的搜集记录工作,充分体现出宏大的中华文化视野。《玛纳斯》研究专家郎樱在其论文中指出:“国家与各级政府拨专款,组织学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史诗普查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深入少数民族牧区与村寨,发现了一大批史诗说唱艺人,其中,演唱三大英雄史诗的演唱大师,基本上都是在那次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的。当时,许多史诗歌手的演唱被记录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次大规模的调查采录中,《玛纳斯》工作组在重点记录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的同时,也很重视其他艺人演唱的《玛纳斯》,搜集了《玛纳斯》的多种唱本。在居素普·玛玛依唱本被完全记录下来后,《玛纳斯》工作组并未停止搜集采录工作,而是继续展开调查,深入挖掘,除了在克州进行搜集,也在伊犁地区柯尔克孜族聚居地展开调查,记录了《玛纳斯》的多种唱本。
二、我国《玛纳斯》学的体系化发展
我国《玛纳斯》研究不断推进,已形成包含搜集保护、宣传普及、学术研究等内容的科学体系。
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柯尔克孜文版及其汉译本8部18卷全部正式出版。《玛纳斯》第一部也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以及英文、德文等。出版的其他唱本还有艾什玛特唱本的汉译本、萨特瓦勒地唱本的柯尔克孜文版。《玛纳斯》新的唱本不断被发现并被记录。
2006年,《玛纳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我国申报的《玛纳斯》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克州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对克州非遗项目进行了认定、记录、建档、宣传等工作。自2010年起,克州三县一市相继建立了非遗保护和研究机构,推动了史诗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2008年,克州政府首次举办“《玛纳斯》文化旅游节”,目前已举办九届。该项活动向国内外游客宣传了史诗《玛纳斯》,也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加深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列为其中的重点实施项目。2018年,《玛纳斯》列入大系出版工程出版计划,目前已经立项8卷,2022年已出版《大系·史诗·新疆卷·玛纳斯分卷(一)(二)》2卷。《大系出版工程实施总体方案》中,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承保护做了系统规划,并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字翻译、无文字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采录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翻译与编纂业务培训等提供特别支持,保证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续和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扶持。
《玛纳斯》的学术研究与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宣传普及工作同步推进,成果显著。郎樱的《玛纳斯论》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梁真惠的《〈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等论著,充分展现了我国《玛纳斯》研究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三、中华文明沃土中绽放的《玛纳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诗演述的传统语境已发生很大变化,但《玛纳斯》的演述并未中断。在新时代,《玛纳斯》的保护传承形态向多样化发展。各级保护研究单位对所搜集的《玛纳斯》声、像、图、文等资料做了数字化保存。有关《玛纳斯》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远方的家》《文化十分》等节目播出,展现了史诗的魅力和国家对《玛纳斯》的保护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不断推出《玛纳斯》纪录片,向全国、向世界宣传介绍《玛纳斯》,讲述我国保护传承《玛纳斯》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史诗《玛纳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充满了活力,以歌舞弹唱、歌剧、舞剧、歌舞剧、广播剧、绘画、剪纸、文创产品等全新的形态得到传承,还登上了2024年总台春晚的舞台。《玛纳斯》在博物馆、非遗馆、文化广场等场所的展示,《玛纳斯》的雕像、浮雕、群雕、主题公园的建造,以及《玛纳斯》儿童绘本的出版,使其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了传播,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博大精深、琳琅满目的中华文化长廊中美丽绽放!
《玛纳斯》的保护传承实践和成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景象,科学诠释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刻说明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结语:《玛纳斯》的保护传承生动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玛纳斯》的保护传承历程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丰富内涵,以及由56个民族的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繁荣发展。《玛纳斯》的保护传承历程是党和国家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鲜活范例。这样的范例还有很多很多,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民间说唱“阿依特斯”、塔吉克族鹰舞、锡伯族西迁节、柯尔克孜族刺绣等新疆各民族非遗都得到了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百花齐放,客观地展现了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形象,生动呈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玛纳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2023年智库招标项目《新疆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ZK202309C)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