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作为全国10部入选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之一,即将于11月22日亮相无锡。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紧扣“一山一水一圣人,时代交响新山东”的鲜明主题,以“音乐写意”为主轴,释“齐风”解“鲁韵”,通过《泰山颂》《明湖春景》《天下大同》《鲁韵》《万年欢》《沂蒙深情》《长河入海》 7首主题作品,展现山之巍峨、海之浩瀚、河之壮阔、湖之秀美,颂扬儒家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多视角展示齐鲁大地新气象、齐鲁儿女新作为。
崛起在山东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泰山颂》以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多角度展现泰山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坐标和历史符号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的风雨脉动,描摹出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以纵横古今的历史观赞美泰山,更赞美伟大祖国之大好河山,赞美伟大祖国之国泰民安,以此彰显大国风范与大国气象。
山东的湖泊是齐鲁大地美丽的文化符号,四面荷香的大明湖、渔船点点的微山湖、烟波浩渺的东平湖,令人心驰神往。《明湖春景》以泉城济南的大明湖为题,描摹当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时,漫步于大明湖畔,感受着春风细雨的轻抚,表达每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牵挂与无限的思念。
在山东这片思想与文化的沃土上,诞生了以孔子、孟子、墨子、孙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及百家之学,流芳千古。《天下大同》通过音乐与圣贤对话,以尼山为根、洙水为魂,以丝竹鼓乐为音乐语言,形象地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歌颂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和孔子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艺术性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山东地方戏曲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汲取齐鲁文化精华、结合时代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委婉抒情,有的生动风趣。《鲁韵》发掘齐鲁文化的戏曲唱段作品,辅以民族管弦乐协奏,声势恢宏、气派豪迈,形成山东地方戏曲旋律特有的“非遗”概念的舞台特色。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山东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沂蒙深情》以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随着主奏乐器旋律的深入,弦乐群各声部层层递进,荡气回肠的笛音和如歌般的弦乐群结合,追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战斗历史的同时,呈现了新时代的蒙山沂水。
山东吹打音乐具有质朴、淳厚、强悍、刚柔并济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了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万年欢》从山东的唢呐音乐、传统吹打乐、鲁中秧歌等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充满浓郁的齐风鲁韵。随着节奏的变化,演奏家们将一段段旋律逐渐递增为数件乐器交替吹打,音色高亢突起,声韵此起彼伏,瞬息反差突变,气氛火爆。
蜿蜒九曲的“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波澜壮阔,奔流入海,形成蓝黄交汇的壮美景观。广袤无垠的大海,水天一色,辽远蔚蓝。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激励鼓舞亿万齐鲁儿女苦干实干、不懈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长河入海》以水流之势为线索意象,用创新多元、立体融合、特色鲜明的创作技术与理念,在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中一气呵成地描绘出黄河由涓涓细流,经过八方汇聚,最终奔腾入海,寓意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发展与进步,深刻阐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鲜明主题,用音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7个主题作品,全面展现了山东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和地域特质。每一首作品都具有独立的艺术表达,同时彼此之间风格多样、色彩斑斓。作曲家通过灵活运用作曲手法与多样的演奏形式,使不同的音乐主题层层展现,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丰富的乐器色彩和全音域和声带来的多样化表现,为观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齐鲁风貌,使观众得以在多重音乐体验中感受齐鲁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山东的多重文化意象。
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成立较早、实力雄厚、阵容整齐、影响较大的省级专业民族乐团,成功出访亚、非、欧、美、大洋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精湛的民族音乐艺术受到各国人民的热情赞誉。建团以来,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比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2023年12月,乐团聘任著名指挥家、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刘沙为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先后组织完成民族乐团业务考核和席位制改革,通过改革激发活力,乐团日常训练水平明显提高,创作演出能力大幅提升。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和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正是乐团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将不断推动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的打磨提升和演出推广,力争通过优秀作品体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时代价值,促进民族管弦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提高公众对民族管弦乐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系山东歌舞剧院副院长、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