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
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的思考
作者:李婷婷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聚集的地方,除汉族以外,还包含白族、壮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极具价值的文化宝藏之一。随着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逐步深化,云南民族音乐元素也逐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素材。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专业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国外的声乐教学方式,并用国外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基础,然而国外的教学体制不能完全符合国内高校学生的声乐技能以及声乐素养的培养需求。基于此教学现状,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非常必要。

  在云南生活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民族器乐,特别是汉族、白族、傣族、壮族等民族还有内蕴在说唱和戏曲等艺术中的音乐类型,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在整合原有的西方声乐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如在声乐知识课程中,可以增加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具有音乐特色的理论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可以增加云南各民族的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内容。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声乐教学体系,还能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第二,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元素体现着民族文化特征,也是表达民族精神与理想、歌颂云南人民智慧与社会文明结晶的载体。因此,云南民族音乐连接着云南各民族的情感世界,也是传播、传承、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纽带。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有责任通过自己所学的声乐专业传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在声乐专业课程中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可以潜移默化地打破原有的西方声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声乐认知层面感受到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学生可以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声乐作品的创作、表演,并加以推广,使传统云南民族音乐得到创新和传承,特别是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后,可以让云南民族音乐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而不只是面向云南当地的民众进行传播,从而更大范围地促进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的有效途径

  首先,演唱方法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唱腔元素。演唱是声乐课程培养的重要技能之一,而演唱技巧的训练与提升离不开对学生气息的弹性、稳定性以及柔软性的规训。气息影响着发声技巧,与情感的表达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在训练学生的演唱方法时,可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小河淌水》这首经典的云南民族音乐作品。这首作品展现了小河流淌时惬意的云南自然环境,演唱时表演者的音色应该圆润甜美,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像是小河一样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学生在演唱“哥啊,哥啊!”的全曲高潮时,声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山水交融的空灵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柔情,让学生沉浸在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并在演唱时全身心地融入饱满、真挚的情感,用平稳的气息支撑着声音的高低走向和轻重缓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云南民歌的演唱方式,并且融入当地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有效减少学生气息不稳或缺乏弹性的问题,让学生真切感受云南民族音乐唱腔的内在魅力以及云南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其次,表演形式融入云南民族歌舞元素。所谓声乐,是以人的嗓音为音源唱出的音乐,可以称之为“人的声乐”。舞蹈是在声乐基础上的人的肢体律动,因此声乐是舞蹈的基础,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声乐的升华。在声乐中融入舞蹈的表演形式,可以更加有效提高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和情感张力,从而为声乐作品的表达增添魅力。在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由于沿用西方的声乐作品,在表演形式上也大多融入西方的舞蹈元素,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学生在表演融入西方舞蹈元素的声乐作品时缺乏自信,导致整体舞台表现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声乐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歌舞会,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舞蹈训练室以及舞蹈服饰的购买资助,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云南民族特色音乐,并为音乐设计独特的舞蹈。例如,可以让身穿云南佤族服饰的女同学演唱《云海中的阿佤》,用鼓演奏背景音乐,表演者的舞姿、声音合二为一,歌唱佤族的民族文化。除了独舞以外,声乐专业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二重唱或男女共舞的形式,表演藏族舞蹈《香格里拉》,展示云南地区藏族歌舞的柔美与力道。因此,在声乐专业课程中融入云南民族歌舞元素,与单一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相比,融入云南民族歌舞元素的声乐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和内容,增加了声乐专业的实践性和艺术性,而且可以从舞蹈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云南民族文化。

  最后,在声乐作品创作中融入云南民族器乐元素。除了声乐作品的鉴赏和演唱外,进行声乐作品创作是检验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技能,提升审美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是,笔者通过多年声乐教学经验以及对声乐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创作存在排斥心理,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作灵感。众所周知,灵感是创作的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声乐专业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声乐创作的灵感。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声乐作品的创作能力,可以从改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开始。不同的乐器具备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因此,采取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云南民族器乐元素,让原本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增添民族特色,从而给听众带来新的感觉。比如,引导学生将吉他弹唱的《星月神话》这一流行音乐,用云南民族乐器葫芦丝进行改编,为使改编后的声乐作品更具云南地方民族特色,声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融入云南民族音乐的唱腔,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进行巧妙融合,使得流行音乐更具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韵味,不仅有利于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积累、沉淀和传承,也可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藏之一,通过与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符合高校教学要求,又可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