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诠释铁人精神
——写在大型原创话剧《永远的铁人》首演一周年之际
栏目:创作谈
作者:肖生科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百年记忆,薪火相传。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但在每一个玉门石油人的心里,铁人精神从未离开玉门这片热土。一代又一代玉门石油人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埋头苦干、自强不息,在石油河畔续写“老油田不老”的传奇故事。2023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节点,作为铁人成长的故乡、铁人精神孕育形成的发源地,玉门油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手法,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创排了一部石油人自编自演的话剧《永远的铁人》并成功上演,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铁人王进喜光辉灿烂的一生,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时代印记和直抵人心的感召力,更加激励百万石油人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忠诚信念,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作为这部剧的编剧,一年前创作的艰辛、感悟和收获仍历历在目。

 

  “干才是马列主义”

  剧本是一剧之本。演话剧首先得要有剧本,好的剧本才能成就一部好戏。要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完成一部话剧,说时间紧、任务重一点都不过分,请专业编剧写剧本显然来不及。作为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油田确定由我负责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面对剧本到底从哪里来的困境,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主动请缨。虽然我曾经在玉门油田建矿80周年时编写了历史情景剧《石油摇篮》,积累了一点经验,但要写一部现实题材的话剧,特别是反映铁人王进喜光辉一生的话剧,可谓肩负重任、压力山大。

  铁人王进喜说过:“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面对重重困难,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档案,特别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几乎把市面上关于记录铁人王进喜的《铁人传》《铁人之路》《铁人王进喜画册》等20多本全部买到。当捧着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我的心里有一种直觉,所有的答案都能够在这些书里找到。于是,我挑灯夜战、埋头苦读,经常读到深夜两三点,记得有一次放下手中的书,天都大亮了……

  而在有限的舞台上如何给观众讲述铁人光辉的人生、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我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我想到了曾经的师父告诉我:“整天待在办公室里感觉都是问题,经常到基层一线去看看,也许会豁然开朗。”于是我走进石油河、老一井、西河坝窑洞、王进喜钻机整体搬家、白杨河大战以及解放门旧址,踏着铁人的足迹,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一次深入基层调研,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风,行走在茫茫戈壁滩上、苍凉空旷的荒野中,远处传来钻机轰鸣的吼声,钻塔上迎风飘扬的红旗,昭示着石油人胜利的希望。来到王进喜钻机整体搬家的遗址,我抚摸着眼前那台有些年头的抽油机钢架,冰冷的钢铁中饱含着一种不屈的力量。“1956年,王进喜提出的钻机整体搬家,虽然用了10分钟只走了13米,但它却是一项首创,轰动了整个钻井战线,标志着省时高效的钻机搬家新工艺的诞生。”我注视着碑记上镌刻的这段厚重的文字不禁热泪盈眶,创新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财富吗?来到王进喜大战白杨河遗址,呼啸的朔风裹挟着沙尘而来,似乎隐约传来“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号子声。

 

  抽丝剥茧现真知

  短暂的采风结束后,我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在那个艰苦创业的时代,王进喜为什么要那么拼命?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始终保持奋进的状态?”也许,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整个剧本的架构就建立起来,塑造铁人王进喜这个英模人物也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我再一次扎进浩瀚的书海,寻找这个弥足珍贵的答案。王进喜6岁就带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讨饭,9岁给地主放牛,15岁来到玉门油矿当长工捞油,工头的皮鞭打得他伤痕累累,报仇雪恨是他年幼时刻骨铭心的目标。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解放军把“鬼门关”变成了解放门。1950年春,他如愿当上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这让他深深地懂得,是共产党让他这个“黑油娃”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工人受苦不是命中注定的,人生怎么起步,怎么走下去,都要从党的教育开始,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完全靠的是党的培养、毛主席的教导、群众的帮助。从那时候起,对党感恩、为党报恩就像一颗钉子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底,激励着他一步一步往前走。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率队奔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的这个神圣的名字,引领会战大军,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把我国“贫油国”的帽子彻底甩到太平洋里去,给党和国家争了光,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想到这里,我突然茅塞顿开,刻画铁人王进喜,要把握好两条主线。一条主线重点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讲起,通过“大战白杨河”“热泪洒沙滩”“殷殷家国情”“你是个铁人”“勇跳泥浆池”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示铁人王进喜“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奉献精神,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英模人物形象。另一条主线重点从玉门油矿解放讲起,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崭新一页,通过塑造指导员张建军这一人物形象,全力支持配合王进喜,坚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鼓励全队职工不怕苦、不怕累,时刻准备着向更高目标进发,充分彰显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两条主线经纬交织,在广阔的石油钻井图景上钩织鲜活生动的画面,深刻揭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石油工业体系亟待建立,一步一步从“贫油国”走向石油自给自足,不断发展壮大的壮美画卷。

 

  星光不问赶路人

  在创作过程中,我悟出来这样一个道理,写戏就像“上螺丝”,要一步一步给它上,始终要有劲才行,由一个个小高潮推到一个大高潮。同时我始终牢记,该剧不仅按照历史脉络把铁人王进喜一生重要的事迹串联起来,扎实推动戏剧的走向,还要突出党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坚强领导,充分体现铁人精神从玉门精神中萌芽,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演进过程。

  剧本完成之后,对我来说应该说是如释重负,但这部作品真正要立在舞台上还要靠演员们的表演。这部剧的演员们全部来自玉门油田一线职工,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本身就带有石油人的特殊气质,他们平时在工作中是怎么干的,在舞台上就怎么演,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2023年10月10日,话剧《永远的铁人》在北京成功首演后,先后赴大庆、辽河、西安、兰州等地巡演,获得了强烈反响。我们要通过演《永远的铁人》,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传承弘扬铁人精神,用现实主义精神力作来支撑新时代的文艺高地,给全社会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真诚期待话剧《永远的铁人》走向永远。

  (作者系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话剧《永远的铁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