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系·俗语卷》编纂的三个重要问题
作者:董佳兰 张廷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按照优秀民间文学的传统性、民间性要求与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原则编纂高质量的民间语言文学类的俗语、谚语、谜语三类卷本,需要丰富的民间语言积淀,扎实的民间文学功底,还需要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下面就俗语卷编纂中需要把握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俗语的主要标志与《大系》入选标准

  根据《大系》的概念划定,辨别“俗语”的主要标志有四个。第一是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它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创造和长期使用的口头语言。要注意与名言警句、文人作品、古代书面语作区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碌碡掉了脐儿,各人顾各人儿”“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是俗语,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明哲保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书面语、文人作品、名言警句。俗语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智慧,是俏皮话,都是经过了生动活泼的一些语言包装和艺术创造,体现了民间语言表达的技巧,有民间语言的民间物事、场景,以及跳脱、活泼、生动、形象的风格。第二是具有文学性。必须具有文学表达的完整意义,是能较为独立地构成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语句,不包括成语、过于短小的词语、惯用语等词汇形式,如守株待兔、马后炮、吹牛皮、二百五、愣头青、铁算盘、皮笊篱、背黑锅、甩锅、扯淡、扯犊子、踢皮球、哩哽楞,它们表达的意义是不完整的,也缺乏具体的场景。但是,如果增加语境,或者添加使用习惯构成了歇后语,这些惯用语、词语、成语就有可能变成俗语:“半吊子,二百五”“聋子的耳朵,摆设”“老虎屁股摸不得”“黄花菜都凉了”“吹牛皮,不上税”“皮笊篱,不漏汤”“哩哽楞,扯闲篇”“滚犊子,一边去”“铁算盘,会算计”。第三是必须具有形容、比喻、引申意义。这是与谚语的主要区别。谚语是生活生产知识、经验的总结,即“意在表面”;而俗语是语言表达技巧,善于使用谐音(歇后语)、夸大其词、比喻说法、形容意义、引申出与句子表面相关联但是不一样的含义,即“意在言外”。如“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老虎屁股摸不得”就是俗语。俗语释义一般应包括俗语的来源、比喻形容引申义、用语环境场合、相关故事与民俗内容,而不是只解释表面的意思。例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比喻不忘根本。第四,有一些跨类俗语,就是在实际场景中,有时候用其表面的意思,有时候用其比喻义的,可以理解为正在从谚语向俗语过渡,也可以收录,免得谚语卷不收、俗语卷也不收,导致遗漏。例如“风不摇,树不响”,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用它的比喻义,比喻肯定有原因有联系;“高楼万丈平地起”既是一种认识、一个知识,又有它的比喻义,比喻要打好基础。

  俗语入选《大系》的标准有五个。第一,全面。《大系·俗语卷》所收录的俗语包括五类,分别为歇后语、俗短语、绕口令、口彩语及其他类(如禁忌语、避讳语、詈语等),所以要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各类都有,不能有漏落。第二,真实。要求语条真实,释义也要真实。个人创编的、文学创作的、随意解释发挥的、妄加评判论述的一律剔出。第三,优秀。作为民众语言,俗气、低级、脏话的俗语有很多,但只要是比喻义、引申义明确正面积极,能够符合出版规定,可以少量酌情收录;但必须要在释义中加以说明。第四,传承。就是在今天还能用到的俗语;已经不用的可以放在附录,或者做相应的解释说明。第五,对于敏感的话题,如关于时政、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历史评价以及源于网络媒体的俗语,尽量不收入。

 

  二、《大系·俗语卷》的资料来源

  要充分利用现有俗语资料。此次大系出版工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材料的主要来源。第一,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的地市级本、县市区卷本中的谚语资料。“三套集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地对谚语、故事、歌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记录、整理和出版,遗憾的是没有将俗语和谚语进行分类立卷,均收集在了《谚语卷》。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这是21世纪初我国文化部门牵头实施的又一项浩繁的民间文化工程,大部分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制了民间文学部分的3至5卷本,补充了许多“三套集成”提供线索的相关内容,其中有一些俗语、谚语资料,信息全面、完整。第三,各地政协、大学、史志、学会、研究会等单位和社团出版的民俗志书、县志、方言志、文化志中,大多列有专章,收录了一些当地典型的俗语,特别是歇后语,这是突出地方特色的俗语精华。第四,个人出版的相关著作,为了突出乡土特色和人物形象刻画,一般也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还有一些语言学家撰写的当地的俗语著述、方言词典,也能提供大量鲜活的语料。第五,其他如地方戏曲汇编、歌谣集成、民间故事等,也保存了地方俗语。第六,如果有明清、民国时代的地方俗语著作,可以作为附录,给研究者提供学术信息。

  同时,还要进行田野采录,以弥补现有俗语资料的不足,也体现当下俗语的传承与发展。第一,每个地市级设置1至2个县市区进行采风;第二,适当利用高校相关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条件,布置安排相关任务,要求按照标准进行采录。第三,采录要特别关注新出现的俗语,它体现了时代性,也体现了大系出版工程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第四,特别关注一些俗语在传承中的变体,包括某些意义的变化;并尽可能记录讲述者的情况,从中体现目前民间俗语的生态状况,为重要传承人留下小传。第五,注意语境场景的记录描写,体现俗语的使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体现《大系》与“三套集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和学术要求。第六,在田野采录时要采用图片、录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以便下一步继续丰富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内容。

 

  三、俗语条目编纂的基本要求

  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条目。一般情况下,一级标题要使用《工作手册》里的五大类排列;二级标题要尽量按照俗语表面所涉及的内容主题排列,也可以按照俗语的表现形式去排列;三级标题可按音序排列(注意多音字的实际发音),也可按内容主题排列。

  注重方言。忠实地用方言口语词汇记录俗语。如果俗语的口语发音找不到完全适合的文字,应尽量寻找语音相近、意思较为贴切的文字,并按照《工作手册》“方言注释办法”对口语发音及其意义做相关说明。

  完善文本要素。俗语是在一定的地方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此在采录和编纂《大系·俗语卷》过程中,应尽量记录与俗语相关的民俗生活、地方知识、使用场合、文化内涵、民众观念、社会功能、表达效果与文化背景等语境,确保文本要素的完整性,还原俗语使用的场景。

  注意条目编写体例与释义。一是异文。要在条目后列出相同意思的其他说法即异文,用“也作”或“又作”标出。二是注释。对难懂的方言词、特殊发音或写法的字词加以解释,可在释义开头,也可在释义后面,或者作为页下注,书内统一。三是释义,要逐条释义,特别是解释它的比喻义、言外之意,要充分考虑到外地人、当代青少年和未来读者不了解、不熟悉的地方知识、民俗信息等内容。俗语的释义要注重写出相关的民俗生活、传统内涵、民众观念、使用场合和用法等,也可以用当地流传的、与俗语紧密相关的故事、传说、生活典故来解释。释义可长可短,短则一句话,长则控制在1000字之内。

  采录信息要全面准确。包括:采录地区(县、乡镇、村与街道社区),讲述者、采录者、注释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出生地、工作单位,采录时间,参考文献等。排列顺序书内统一。

  (董佳兰,泰国博仁大学中文国际学院研究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谚语·山东卷(一、二、三)》副主编;张廷兴,烟台科技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俗语”专家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