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河南卷》编纂手记
作者:葛磊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河南戏曲历史悠久,资源丰厚。自明末清初以来,河南地区产生和流布许多地方大戏,如罗戏、大弦戏、越调、大平调、豫剧、怀梆、宛梆等,也有为数众多的地方小戏,如曲剧、二夹弦、豫南花鼓戏、豫东花鼓戏、嗨子戏、二股弦、四平调、柳琴戏、四股弦、道情戏、落腔等,以及皮影戏、木偶戏,还有具有较强民俗色彩的目连戏、杠天神等。

  这些小戏在河南戏曲中占有半壁江山,至今保持着很强的民间性,显得更有烟火气、泥土味,生动活泼,紧贴生活。当然,在发展中,也会不断吸纳其他剧种的剧目、行当、表演、音乐等等,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行当也越来越齐全,常常会开始演出一些袍带、征战的本戏或连台本戏,向地方大戏转化。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演“三小戏”起家的地方小戏的音乐体系和表演体系的自身结构、自身传统毕竟更有利于表现日常事件、普通人物,演出袍带戏、征战戏往往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同时,各剧种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特别是在表演、剧本创作改编等方面向大剧种的有意无意的趋同,观众的观剧需求和审美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小戏的个性和民间性越来越弱,其受众和市场日益萎缩,这对于其保护和传承,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河南卷》根据当前河南地方小戏的情况及剧本调查情况,分为两卷进行编纂。经过几年的努力:

  卷一共收录8个剧种的107出民间小戏剧本,其中豫南花鼓戏30出,嗨子戏(花篮戏)17出,豫东花鼓戏20出,四平调11出,柳琴戏6出,四股弦(五腔调)15出,二股弦7出,南乐目连戏1出(25场),总字数71万字。

  卷二初步收录8个剧种的160出民间小戏剧本,其中皮影戏88出,木偶戏10出,二夹弦21出,落腔30出,曲剧9出,坠剧10出,道情1个、杠天神1出(23场),此外,还专设拾遗一章,收集河南大戏剧种中的民间传统小戏剧本,如豫剧、越调、罗卷戏、宛梆等。

  在“小戏卷”的编纂中,我们依照《工作手册》编纂体例和相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工作考虑。

  一是突出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民间小戏遍布河南各地,调查组采用实地调研方式,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剧本和演出视频等资料,并尊重和吸收地方学者意见确定剧种的收录剧目。长期以来,河南民间小戏剧本缺乏系统性收集、梳理和研究,已出版剧本汇编也以大戏为主。此次工作是对民间小戏的一次系统性收集整理。据统计,目前收录进两卷的小戏剧本中,有三分之二是之前未公开或内部编印出版过,多数为艺人手抄本、口述本转录,以尽量保证了剧本较早的民间演出形态。此外,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手抄本,本着抢救记录、互利共赢的目的,对这些手抄本组织专人进行了扫描,确定入选部分进行了文字录入,全部电子稿回赠给了提供资料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二是收录剧本突出民间创造性和地方性。针对目前“小戏剧种也演大戏、大戏剧种中也有小戏”的情况,在收录剧本时,不受剧种限制,在“三小戏”的基本框架和概念划定下,以能否体现民间创作性、舞台鲜活性、地域文化性作为甄选的标准,所选剧本多是当地传承下来的、或是由老艺人回忆整理的,具有舞台的活泼性和表达的自由感,具有典型的民间创作色彩,受现代演出方式和编剧手法影响较小。因此,针对一些连台本戏中的某一本,由于长期单独演出,事实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此次也进行了收录。有些剧目在多个剧种中都有流传,如《麦里藏金》(豫南花鼓戏、四股弦)、《高文举赶考》(豫东花鼓戏、四平调、四股弦)等;也有同一剧种同一剧目有两个不同版本,如《彩楼配》(二股弦)、《王丁保借当》(豫东花鼓戏),这些剧目情节相似,但唱词、对白差别较大,能明显体现地域文化、剧种特点、演绎方式的差异,具有较高的比较研究价值,故同时收入。

  三是注重附录材料的收集整理。卷本概述及附录分别由相关研究者撰写和整理。概述从河南民间小戏的历史衍变及现状、剧目、音乐、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附录主要包含班社团体介绍、艺人小传,部分还包括相关习俗及表演特技等,其中班社团体介绍尽量对该剧种历史上和现存的团体都进行了搜集,艺人小传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艺人,当前艺人主要介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为剧种作出重大贡献的艺人。此外,我们还利用之前开展的“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保护工程”成果,与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合作,选取了30余部专门录制的高质量演出视频,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直观认识小戏的舞台呈现形态。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民间小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文化宝库,需要长期关注。“小戏卷”的编纂有时间限制,但我们调查、记录、收集、整理、研究民间小戏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小戏在民间的传承一直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是自生自灭的,长期以来,专业艺术乃至民间文艺领域对此是较为忽视的,此次收集的剧本多数都是艺人手写,错字、脱字、异体字等极为常见,保存状况也很差,对其进行整理,既需要具有戏剧和地方文化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判断,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但真正进入之后,我们就发现在那些质朴、活泼、生动、风趣的唱词背后,流淌着的是一代代普通民众的智慧、创造、好恶、情感。每一个小戏剧种、每一个小戏剧本或有兴衰存亡的客观规律,通过此次《大系》的编纂工作,能让今后的人们有机会通过文字和音视频去了解、感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实施大系出版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部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河南卷(一、二)》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