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秀美湖山间的永恒魅力
——观纪录片《飞来峰·隐秘的微笑》
栏目:品味
作者:常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浙江卫视、 Z视介等平台播出的纪录片《飞来峰·隐秘的微笑》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拍摄,应用了AIGC数字修复技术、杜比全景声等多项最新技术。这部纪录片介绍的是全国一流的石窟艺术。然而,相比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很多人对飞来峰还不了解。也许有人知道杭州灵隐寺,但来到了灵隐寺,也不一定知道寺院对面的飞来峰是什么。

  纪录片《飞来峰·隐秘的微笑》的重要性,取决于飞来峰的重要性,更取决于飞来峰所在地杭州的重要性,因为飞来峰是现存杭州最大的石窟造像艺术宝库。

 

  杭州与飞来峰

  杭州自隋朝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之后便迅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朝以后,中国佛教艺术世俗化进一步加深,并且出现了地方风格纷纷涌现的局面。在五代、北宋、南宋、元代,中国出现了若干个佛教艺术中心,从现存的佛教艺术情况看,有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浙江等地,且在不同时期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与政权。与此同时,印度、尼泊尔、南亚、我国西藏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也影响着中国内地。在这个佛教艺术异彩纷呈,各地区互动、影响与被影响的时代,杭州实为佛教与文化中心之一,而且是相对来说重要的地区。

  位于西湖西侧的飞来峰,是一座体量不大、以石灰岩构成的山峰。它的西北侧是宋元禅宗的中心灵隐寺;东侧与东南侧有三所天竺寺,其中下天竺寺就是宋元时期天台宗的中心之一;西南侧是永福寺。中国许多石窟与摩崖造像的开凿都离不开周边寺院的发达,飞来峰也是如此。此外,由于飞来峰与山下冷泉溪的风景秀丽,这里还曾是南宋大内的园林。众多重要寺院的环绕,形成了飞来峰独特的石窟与摩崖造像艺术。

  飞来峰保存着杭州地区最大的石窟与摩崖造像群,谱写着10至14世纪杭州佛教艺术史的重要篇章。飞来峰保存的石刻造像有300尊以上,现编102个龛号,上起吴越,下迄明代,以宋元时期的作品为主。它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避不开的地方,有着许多历史之最。其一,飞来峰青林洞有一组中国最早的未完成的石雕五百罗汉造像,雕刻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至六年(1003年)间,迄今保存基本完好。其二,飞来峰玉乳洞保存着一组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新型禅宗六祖造像,雕刻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其三,飞来峰有中国唯一一座布袋和尚和十八罗汉组合的造像龛,雕凿于南宋时期。其四,飞来峰是现存中国最大的一处元代汉藏合璧雕像艺术的宝库。其五,飞来峰有一座十分珍贵的表现《西游记》图的元代龛像,其中有中国现存最早且有明确题记的“朱八戒” (即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雕像,为研究《西游记》题材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除了上述之最,飞来峰还保存着众多的佛教造像珍贵资料,如青林洞与玉乳洞的3组北宋十八罗汉雕像,以及元代众多的多元化的观音雕像,如数珠观音、水月观音、杨柳观音、四臂观音、宝钵观音、持莲观音等,都是学者们研究10世纪以后中国佛教艺术的极佳材料。

  因此,通过飞来峰石窟造像,可以展示中国10至14世纪文化艺术的繁荣性、多样性与生命力。从飞来峰石窟可以看到哪些新的造像题材涌现于这段时期、什么样的新图像创作于这段时期,以及什么样的时代风格流行于这段时期。另外,飞来峰石窟造像还可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与世俗化提供有力的证据,有助于探索藏传佛教艺术如何在元代深入江南并与汉传佛教艺术完美合璧。我们也由此可见杭州在唐以后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镜头里“微笑”的魅力

  有这么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我们理应让全国、全世界人民了解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拍摄纪录片《飞来峰·隐秘的微笑》的意义。

  摄制组通过大量的文案研究与实景拍摄,最终为我们呈献了一部理想的作品。为了突出飞来峰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的独特历史价值和深厚文化内涵,该片以雕刻在溶洞与山崖间的古代造像的“微笑”,带领观众感受穿越千年、直抵人心的艺术魅力,体会飞来峰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深厚智慧。它突破了传统文化专题片的条框,没有采用过去流行的专家对白形式,而是将画面和画外音相结合,探索飞来峰石窟艺术的江南诗意,使观众在汲取大量信息的前提下去欣赏影像的创造性,并实现文物的新生,让飞来峰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回到当代社会。

  观看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飞来峰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走进它的精神境界。将观众带入这个历史隧道的,首先是曾经在唐代杭州留下浓重一笔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当代国人对白居易并不陌生,但少有人知道他还十分钟爱飞来峰。随着白居易的脚步走进飞来峰,这个时间节点也正是飞来峰文化历史的开端。

  该片对飞来峰的大部分艺术精华都有着独到的拍摄镜头,会使观众得到在刊物与书中领略不到的艺术享受。如元代学者周伯琦所书的飞来峰最大铭文题刻《理公岩记》、元代唐玄奘取经图浮雕、表现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的摄摩腾与竺法兰白马驮经浮雕、南宋特有的大肚布袋弥勒像和十八罗汉组合雕像,以及北宋的卢舍那佛会浮雕等,都有着精美的细节拍摄,不仅讲述了中印佛教文明间的互动和交融,还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而贯穿这一文化脉络始终的便是那一尊尊造像嘴角含露的神秘微笑,既体现了古代神灵的慈悲,也表达了出资造像者和观者的内心情感和对人间美好前景的期盼。这些微笑不仅来自佛陀容颜,也是世俗社会生活的现实写照。因为对美的追求、对精神慰藉的寻觅与渴望,是世界文明间的共性之一。与此同时,在飞来峰,这些原本来自印度的神灵面上的微笑,却是在一个个中国人面孔上表现的,充分说明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深入进程。如今,佛教艺术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间的诗情画意

  古代与现代的中国人喜欢将名胜古迹所在地开辟为访古观光胜地,飞来峰也不例外。于是,在飞来峰的佛教造像间与山崖间,就保存了许多游人题刻,其中不乏历史名人。这些题刻将飞来峰的历史推向了更早的开始,也延续了它的生命力。

  该纪录片由卢元辅刻下的一首唐诗中的“桂子”文字,引出白居易在飞来峰寻桂的故事,进而讲述了白居易和萧悦的友情,以及萧悦在飞来峰留下的题刻。这样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观众引入飞来峰的诗境画意。沿着白居易的足迹,北宋文豪苏轼也来到了飞来峰。两人跨时空合作“冷泉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清流中的淡淡微笑。遥想当初在飞来峰的这些君子之交、会心一笑的场面,怎不令今人产生怀古悦今的情感。

  这部纪录片对《理公岩记》情有独钟,因为它不仅是飞来峰最大的一处摩崖题刻,也记录着这里最为丰富的佛教与造像内容。同时,它的雕刻与再发现还贯穿着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清代金石书法家钱松和朋友胡震再访《理公岩记》的经历。所有这些,都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得到了再现。

  纪录片的开始展现了青林洞口的理公床,通过实景与3 D扫描技术不断切换,使人们感受床内北宋十八罗汉的神秘感与高超的雕刻技艺,以及历史的沧桑。在影片最后,镜头带领观众回到了青林洞口的理公床。在过去,很多杭州人相信这里曾是南宋济公和尚睡觉的地方。如今,这个石床上空空如也,但我们却已经领略了飞来峰的千年文化,以及刻在我们心中的那些“微笑”。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纪录片《飞来峰·隐秘的微笑》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