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要(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清民(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文化基础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文化基础。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集体主义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基础,而长江文化则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文化特质。两大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更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江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将继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贺云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研究院(江苏)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楚文化是长江精神的不朽灵魂

  楚文化已深化为考古学、人类学与文化学的重要范畴,它根植于长江中游地区深厚的史前文化土壤,这为楚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楚文化融合了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的文化元素,展现了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脉络。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长江流域的传统特色,又吸纳了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东夷文化和周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楚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文化成就著称,包括楚辞、文字、商业、青铜、漆器、瓷器等,这些不仅是楚文化的瑰宝,还参与了秦汉文明和此后长江地域文明的持续建构,成为古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精神与成就作为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至今仍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变革、创新与突破。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长江艺术图景与民族文化身份塑造

  长江总是激荡起文人墨客的激情与创作灵感。艺术家们以深情的目光审视长江流域千姿百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多元的艺术语言描绘长江风貌,表现长江精神,为形塑国家形象和彰显民族文化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与艺术史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互构关系。长江图像是审美文化共同体的视觉表征。通过图像,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对长江的热爱与敬仰,也可以领略到他们通过艺术所传达的深邃思想与情感。长江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与创作的源泉,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精神

  长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近现代,上海是外来文化和物质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世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溯江而上,影响了长江两岸的广袤土地。这种影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江及其文化带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长江在近代以来对外开放中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天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编辑部主任)

挖掘历史文脉,拓展文化思考

  本届论坛深入挖掘了历史文脉,更以全球化的视野将文化思考拓展至更广阔的天地。既注重了精英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又紧密贴合了百姓生活的实际,让文化之树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既有理论上的深邃思考和触及文化本质的核心价值,又充满现实关怀,关注了文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它以和合共生的理念,润泽着华夏大地,展现着开放包容的胸襟,更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引领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深远的根脉意识,广阔的全球视野

  长江文艺论坛是湖北省文联工作的创新之举,是艺术实践的前沿阵地,为湖北的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创新的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展示和交流,不仅是专家们对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刻洞察,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思考与启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有深远的根脉意识,又要有广阔的全球视野。探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环境中,长江文化将会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能量。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中国文化主体性,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文明进步的一边,就一定能够掌握历史主动,承长江文脉,乘历史之势,谱时代新篇,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大江浩浩,文脉汤汤,溯本开新,波涌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