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底色 诗意审美的可能
——从歌舞剧《茶·忆江南》说开去
栏目:品味
作者:陈建忠 陈宜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实题材是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中内容最为丰富的题材类型。关注现实,摹写时代变化景观下的中国故事,擘画时代发展中那些层出不穷又改变人们生活和观念的斑斓光点,理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在当前实施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时代环境中,如何将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与乡村生活的再造、创新创业的潮流结合起来,不仅具有创作题材探索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塑乡村生活形态的内涵和启示。

  作为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由魏强编剧、张俊总导演的歌舞剧《茶·忆江南》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相关可能性的窗,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它以“雨花茶制作技艺”为原型,以方山云雾茶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从大都市归乡的陆宁静和从事农作物技术研发的徐致远等年轻人,用新思想、新理念点燃乡村新希望,挖掘江宁茶乡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架构与传统文化,大胆创业,并带领乡亲们在互联网大潮中走出一条振兴之路的故事。现在类似的创作确实不少,大多带有文旅融合、地域开发的旨趣,但像这部作品这样将现实和历史、文化和技艺、人和自然都交织融合起来的却不多,而茶文化、江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景观更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是目前江苏地区第一个关于“茶”文化的大型舞台作品,也是第一个讲述江南地区茶文化故事的戏剧作品,可以说是江宁茶文化的真实写照。江宁作为江南茶文化的主要产区,制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国家级非遗项目雨花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雨花茶饮茶礼俗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而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种植优良品种、打造知名品牌、促进文旅融合,着力推动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等举措,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

  《茶·忆江南》虽然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底色的作品,却因选材和表现手法而显得颇具匠心,并整体呈现出某种诗兴的审美和意蕴。创作者始终将乡村振兴的现实话题放置在茶的悠远历史中,从而让故事不仅局限在脱贫攻坚等事件罗列中,而有了深沉与余味。剧中,“茶圣”陆羽在山水之间吟诵:“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叶山茗,草木至珍。”女主人公陆宁静的父亲陆承业在采青前读祭文:“南方嘉木,谓之曰茶。解我热渴、润我枯喉,清我深思、增我遐龄。今逢佳日、用申祭告,堂前敬祖,惟欣来飨。”始于冲突,终于互相理解并携手为茶农贡献智慧的男女主人公徐致远、陆宁静的对唱,穿插在全剧中的双人竹舞和采茶舞蹈段落等,处处不离乡村振兴,却处处说的都是文化——沿着茶的叶脉、青绿和芬芳,延伸出其历史、文化,尤其是茶与人的关系。茶,是一片树叶,长于天地,似乎与其它植物并无两样;但茶又不是一片普通的树叶,这片中国树叶,凝聚着独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味道,浸润在每一个有喝茶习惯的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它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飘荡在中国人口齿和心间的永恒甘甜。

  在表现手法上,该剧并未将重心落在茶叶振兴一方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政策上,而是着眼于人的精神变化上。形成全剧叙述力量的是陆宁静一心想以自己的大学专业营销与传播来提升雨花茶美誉度打开市场,与徐致远更想踏踏实实提升茶叶从种植到喝茶人口中的每一道工序、精耕细作不急于求成的冲突。这种冲突,与其说是观念冲突、性格冲突,不如说是对茶文化、茶精神、茶品格的理解与认知冲突。最终,二人达成和解。这一和解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也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当前,对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如何对待和解读十分必要和重要。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富民强国,绝不仅是提出几个口号和急吼吼的行动,更需要具有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某种程度上,其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是对当前火热推进中的相关话题和现象的有益启示。

  正如剧中用画外音表达的那样,“茶行四海,茶和天下”。该剧与这一题旨相关的舞台表达也保持了审美统一性,二度创作化繁为简、处处留白,营造写意空灵的空间。流转自然的调度、三两人群的造型,绝不喧宾夺主,起到点睛作用的舞队,以及清新流畅悦耳的歌曲,使得这部剧有着隽永、含蓄、节制的意蕴。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戏剧审美,尤其是基层舞台;这是我们向往并努力推进实现的乡村生活美学,在自然的芬芳和文化的熏染中,一切传承有序、一切蓬勃发展,一切都在人与自然的质朴互动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