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短情深深
——简评微短剧《一段残墙映初心》
栏目:视点
作者:张知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残墙藏初心,剧短动人心。

  日前,在“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上线了一部精炼而又感人的微短剧《一段残墙映初心》,这部仅10分钟的微短剧,剧情主题十分突出,场景切换并不多,但时间跨度近百年,信息量大,将革命先辈张鼎丞的为民初心展现得充分、尽情、透彻、畅快,是一部贴近当前党纪学习教育的好教材。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里,有一段并不起眼的残墙,它却装下了一个革命家庭所有的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张鼎丞有6位亲人参加革命英勇牺牲,尤其是他的时任永定县委军事部长的弟弟,头颅被敌人割下悬于城墙示众。一门“六英烈”的感人故事,让大家闻之泪奔,肃然起敬。

  这段残墙并无字,却写满了这个革命家庭背后的血雨腥风,写满了这个革命家庭永葆的初心。张鼎丞自己厥功至伟,家人也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初心不改,一辈子的革命生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无私奉献。

  这段残墙并不长,现残存于西田村青砖白墙、红旗招展的红军街后。这段高2米多、宽仅1米有余的残墙,经历了风雨之后更加挺拔地屹立于此。

  这些主要的剧情都在短剧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体现的方式是立体的、多元的,有以主人公口述的方式,也有以革命年代场景再现的方式,也有以史料片段方式呈现……“生前两袖清风,生后片瓦不留”是该剧的经典台词,也是张鼎丞革命生涯精准而又真实的写照。

  短剧在于短,更在于剧,若无剧情的展现,是长是短皆无意义。但是,短短的10分钟,如何讲好这段残墙背后的动人故事呢?情节的设计很重要:故事从主人公刘一心在驻村期间突然接到讲解任务开启。作为一名年轻的检察干部,突然转换赛道,成了一名驻村干部,在家人与同事的不解之中,她顶着压力入村,要是没能融入村情、干出成效,她是难以面对亲友的。所以,干好手里每件工作,于刘一心而言都很重要。而作为红色小镇的金砂镇,革命先辈张鼎丞是整个闽西革命历史的“顶流”,学习好、宣传好、传承好张鼎丞革命家庭故事,应是她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也是全剧的核心要义。

  该剧注重叙事的纵深延展,结构设计精巧。一开剧就入村,一入村便入戏中。刘一心便从受命讲解张鼎丞故居入手,体现了该短剧开宗明义的风格、直奔剧情的主题。刘一心是外村人,也代表着观众,让观众通过该剧一起去了解、瞻仰张鼎丞故居,了解张鼎丞革命家庭的感人故事,通过这段不同寻常的残墙、一座与众不同的故居,共同接受一次革命教育。

  该剧重点就是讲好张鼎丞的革命故事,但张鼎丞一生的革命生涯感人故事很多,如何讲好呢?如果全剧都是刘一心在讲解,并不吸引人。该剧作了精巧的设计:深夜同事送书,刘一心夜读革命故事,在读史、撰写讲解稿中却睡着了。她在梦乡里进入了革命年代闽西斗争、村民们商议修建张鼎丞故居等场景当中。梦里跨越了百年的时空,移换了多个场景,在这些故事的讲述里,尤其是与张鼎丞跨越时空的对话,解开了刘一心心里的疑问,也解开了观众心中之问。至此,梦醒,疑问除,张鼎丞的革命故事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微短剧,故事节奏快,剧情起承转合吸睛,而且情绪带动性强,容易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该剧利用多个场景的切换,实现剧情的起承转合,灵活地将这段残墙跨越百年的故事讲清楚、讲到位,着重讲好几个重要节点,让观众明白残墙背后的丰富内涵。

  剧情冲突的布局,则是一剧成功之要。该剧虽短,但多处设计了剧情冲突。比如,广大村民共议修建张鼎丞故居、讨论最为激烈时,突然一位小孩蹿进讨论现场喊着:“来信了,来信了!”原来是张鼎丞担心家乡百姓为自己花钱,特意在百忙之中,给乡亲们来了一封信,明确表明故居不能修。一封信终结了乡亲们的大讨论,同时也回应了刘一心梦里的对话。

  当下,全国各地正将微短剧、文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巧妙融合,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革命精神基因的微短剧作品。这应当是我们影视文艺工作者创作精品的一个努力方向。期待大家创作出更多短小精悍、内涵深远的微短剧,以影视之力讲好八闽大地上丰富的红色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