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天上经纬的科研人生
——评台州乱弹《追星者》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注科研题材,着力塑造科研工作者形象,是近些年来舞台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脉相承于名家名人题材的路径和精神,或多或少有着“传奇性人生”“戏剧性事件”的魅力加持,用流行的话来讲,可能也还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流量密码”。但是,科研题材不同于常规的名家名人题材,因为科研工作大多相对枯燥和理性,科研工作者超长时间埋头攻关的默默无闻,跟他们的功勋卓著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这构成了科研题材创作的挑战和难度,而它成为“热点”或“现象”,既反映出艺术挑战难题、向纵深钻探的主观需求,也跟当前强调科技自强自立的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讲,台州乱弹《追星者》聚焦中国卫星测控技术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的“追星”人生,重提和再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着切实的艺术价值。

  台州乱弹《追星者》(尚文波编剧、导演,朱锋、鲍陈热主演)由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黄岩区联合出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创排演出。它由陈芳允离乡求学西南联大为起点,日寇轰炸激发了他立志科技报国的强烈信念,而追踪敌机的初始动机使他走进了无线电和雷达技术的广阔天地。他立志报国,他拒绝同学杜亨达去往台湾的游说,他捕捉到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参数,他告别妻子和家庭奋战在大漠戈壁……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和“863”计划公布的重大时间节点,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部作品采用了多个人生片段的串联与勾勒,比较完整地讲述了陈芳允的科研人生和心系国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奠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动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远见卓识,也真实抒写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这部作品中,“追星”其实有着多重含义,既反映出陈芳允运用无线电技术追踪卫星的科研人生,也是妻子沈淑敏以丈夫为“星”而两地相望的“追星”。当我们仰望天上那颗以“陈芳允”命名的行星,何尝不是赓续前辈精神的又一种“追星”呢?

  跟其他科研题材作品相比,台州乱弹《追星者》的构思是比较新颖的。它没有高举高打地直呈科研现场,而是极其生活化地捕捉到了陈芳允为妻子织毛衣的细节,并将之贯穿全剧,从而将天上经纬和人间真情有机勾连,构成科研追星和家庭情感同构的“织梦人生”。在早年谈恋爱时,陈芳允无意中拉出了恋人所穿毛衣的毛线,从此有了为爱人重织一件毛衣的承诺。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在埋头科研工作的艰苦岁月里,这个小小的承诺却总难兑现。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中读出人物忠诚于国家事业和心系家庭亲人难以两全的纠结。尽管科研工作、科研人物较容易给人理性的刻板印象,但其实许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往往有着广泛的生活兴趣和丰富的内在心理。陈芳允打毛衣,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兴趣行为和戏剧动作,鲜活地刻画出他善于动手的个性特征和对家庭的细腻情感。更重要的是,这跟人物的科研工作是有机勾连的,一方面将无线电追踪天上经纬的无形化为有形,另一方面使得人物彼此牵挂思念的情感有了赋形载体和生活内容。这对于同类题材创作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这种工作与情感的勾连,也奠定了全剧叙事的舞台节奏和风格基调,不仅赋予科研情感的温度,也充分尊重戏曲擅长抒情的本体艺术规律,较好地发挥出剧种特色。或许,这个勾连的密度和挖掘的深度还有更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经过修改已比较鲜明地锚定在“追星”和用无线电编织天上经纬的主线上,从而传递出来质朴情感和诗意浪漫。比如,将剧种本体表现融通于情感叙事。通过陈芳允和爱人的“两地书”以及高潮处“八瓣橘”的大段唱腔,感人至深地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将两口子避难乡下、杜亨达前来游说置于台州乱弹戏场的情境,用戏曲人物的武场象征性地表现激烈冲突,都处理得比较有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地域风俗的展示。又如,剧中出现的主题性童谣伴唱和五洞桥、黄岩橘子等台州地域元素,不仅给全剧赋予了浓厚的地域风俗特征,而且超越于拼贴,通过陈芳允发小、戏班演员黄小宁演唱乱弹老戏的设计,将这些要素整归成陈芳允对家乡的特殊意蕴情感。是的,纵然科学家可以九天揽月、能够眺望星辰大海、拥有万里追踪的科技手段,他终究还是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无论游子走得多“远”,家乡始终有他的牵挂;而黄小宁这个人物的巧,就巧在他作为陈芳允内心情感的又一个重要锚点,有效地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层次。

  台州乱弹《追星者》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叙事比较简洁,主要人物的事迹经历也较为完整。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尺度把握,本身就是相当复杂和辩证的。这部戏的情节构思和情感布局,无疑为其进一步丰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其潜力和成长定然可期。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社新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