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百花开幕论坛现场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10年来,中国电影事业充满活力,创作质量显著提升,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新时代电影成绩斐然、成就瞩目,呈现出向上之进、蓬勃之势的喜人局面,涌现出了《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十八洞村》《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合伙人》《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精品佳作。
8月2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百花开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以“时代光影、人民情怀”为主题,通过回顾电影行业十年奋进之路,为中国电影持续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提供助力。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辜学斌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影协原分党组书记张宏,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北京影协主席黄建新,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中国影协副主席、导演郭帆,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导演、编剧乌尔善、田羽生、董润年、殷若昕、徐展雄,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CEO李宁,追光动画总裁于洲等业界嘉宾出席论坛。
邓光辉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10年间,中国电影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电影中彰显中国精神,努力攀登电影创作高峰,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电影力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电影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影协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两个优势”,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电影创作”,团结引领广大电影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回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方向指引,高扬时代精神风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精神力量。
辜学斌在致辞中表示,大众电影百花奖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最有群众基础的电影大奖,60多年来不仅记录了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的支持与喜爱。成都与电影有着百年不解之缘,百花奖时隔39年再次花落成都,为成都电影事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整场论坛分为主旨发言、主题分享、圆桌对话三个环节。尹鸿在主旨发言《迎风而立 向阳而生——中国电影十年发展》中,分析了国内外电影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走向电影强国的未来展望。在主题分享环节,阿来、黄建新、傅若清、于冬、郭帆、王长田、乌尔善7位嘉宾分别从各自的经历出发,回顾10年经验、分享未来规划。在圆桌对话环节,田羽生、董润年、殷若昕、徐展雄、于洲、李宁6位青年导演、电影人则分享了对于新时代电影创作与制作的思考。
尹鸿用“迎风而立、向阳而生”8个字来概括过去1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表示过去10年是中国电影与时俱进的10年:电影产量稳定保持世界前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票仓之一、观影人次从2016年以后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银幕数量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电影市场中国产电影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都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10年中国电影始终服务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大局,每个重要的节点都有重点作品问世。可贵的是,这些作品不仅完成了主题性的任务,更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尹鸿谈道,据统计,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前50位的国产电影,几乎全部都是近10年诞生的作品,“这一方面是源于这10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源于这10年中国电影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阿来坦言,读者、观众与创作者、制作机构,是一种互动关系,他希望这种互动是“良性的、向善的、向美的”。他认为,电影创作不应仅局限于某些固定的类型框架内,而应当勇于突破类型限制,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最好的电影,往往是那些能够突破常规、超越类型的作品,这样的佳作终会成为经典”。
黄建新回顾了自己40余年的电影从业经历,深情讲述了中国电影和人民之间相互依托的紧密关系,“在内容层面,中国电影要往前走、要对未知有探索;在工业层面,中国电影人要用科学的态度、现代化的思想应对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挑战。”他表示,中国电影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面对波涛汹涌仍在努力向前。
傅若清提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电影人要“主动求新求变,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他表示,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回应人民的精神文化期待,正是中国电影人的“国之大者”。
于冬表示,博纳影业的过去10年,是“殚精竭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辛勤耕耘”的10年,更是“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10年。在他看来,“虽然新技术和视听效果对于制作优质电影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保持中国电影独特的优秀叙事传统、进一步强化电影的类型属性、不断提升讲故事的能力”。
在郭帆眼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影导演不仅要有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对电影技术的熟练掌握、对电影工业的精准运用、对电影团队的凝聚力,更需要对世界之需、社会之需、观众之需有着本能且深刻的体悟与洞察。他表示,未来10年自己和团队仍会继续深耕科幻电影领域,力争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科幻电影。
王长田从民营电影公司的视角回顾了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10年的规划。他表示,电影公司、电影从业者要“用好电影说话”,未来10年光线传媒将继续前行,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拓展电影类型新篇章,继续探索中国电影的新边界、新空间和新表达。
在乌尔善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底气,“电影人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歌颂者,要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大银幕上展示中华美学”。关于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平,乌尔善通过10年来的创作与探索,总结出4点要义——电影类型的开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化表达、高新技术的应用、新人演员的培训。
圆桌论坛环节,田羽生、殷若昕、徐展雄、董润年认为,优秀的电影要讲好一个故事,更要打动听故事的人。在创作中一定要让故事和人物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共鸣,而不能过分沉迷于创作者自我的主观表达。他们认为,做好一个电影项目的品牌十分重要,只有故事有品牌、创作者有品牌,才能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与认可。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类型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产品,很多获得高票房和好口碑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议题属性,探讨了当下观众关心的话题。李宁、于洲则认为,应该用创新的思考去面对当今市场产生的变化、观众发生的变化,要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10年间中国电影实现了主流题材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弘扬;现实题材影片更加温暖多元,科幻题材获得新的突破;互联网赋能电影交融共生,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10年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中国电影人将在回顾总结这10年创作经历、思想感悟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去创造中国电影更美好的未来。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