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 兰全盛
薄如蝉翼,柔如羽毛,似花非花,似玉非玉……即日起至8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民盟中央美术院、民盟福建省委会、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德行天下·化育万物—— “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套)陶瓷艺术作品惊艳亮相。正如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盛杨所说,德化白瓷虽然都是白色,在观众心中却能唤起各种不同的色彩。
德化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德化白瓷自宋代开始行销天下并延续至今,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今日共建“一带一路”,德化瓷一脉相承,薪传不息,借由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蜚声海外,斩获“中国白”的盛誉,成为世界陶瓷艺术殿堂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今天的德化,陶瓷产业生机勃发、迈向千亿。
本次展览以“德行天下·化育万物”为主题,展品涵盖人物雕塑、装饰器物、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分为“众里寻他”“朝朝暮暮”“一白天下”三个板块。其中,“众里寻他”寓意艺术家在纷繁的创作灵感中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最终灵光闪烁的瞬间;“朝朝暮暮”象征白瓷不仅作为艺术品,也可以成为日常陈设或器皿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白天下”将传统古典意蕴与当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彰显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更体现中国人追求极致与创新的精神。
“德化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是在参观之前想象不到的,你看它是白的,但在心中会有一种色彩的感觉,这种色彩就是你的情感。”盛杨表示,中国的造型艺术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传统的题材、传统的技法、传统的材料,都具有永恒的魅力。
白瓷是德化陶瓷最为显著的一大特征,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仅有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的原因,还有政治制度、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凝结着历代德化制瓷艺人的不懈努力和集体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焕介绍,德化陶瓷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空前繁荣,德化白瓷在此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成为全国制瓷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从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以何朝宗为代表的陶瓷雕塑艺人纷纷崛起,他们不仅工艺技术高超,而且艺术内涵丰厚细致,尤其是何朝宗的观音像,把神的庄严和人的灵性相结合,塑造了一种东方美的工艺典范,一直影响到现当代德化的制瓷艺人。当代德化白瓷双向发展,不仅有传统瓷雕,还有西洋工业瓷、日用瓷、文创产品等,令人耳目一新。
“为何从明代何朝宗开始,以德化观音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一代代延续下来从未中断?”谈及德化白瓷的历史传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主席许瑞峰表示,德化白瓷恰恰抓住了白色这个艺术核心,人们觉得德化瓷雕是圣洁的、纯粹的、高雅的,所以这样一个题材一直在深挖、一直在创作,也随着时代在发展。此次展出的150余件作品,包含了多种手法、多种题材,跟当下的造型艺术、装置艺术等也有深入融合,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在德化瓷的表现上,学院和民间这两个系统的关联做得不错。多样化的德化白瓷创作,既来自于当下的文化背景,也来自于学院和民间文化的交融对话。”对于德化白瓷当下的艺术探索,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表示,传统的技法和西方雕塑的影响都能看到,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将来自学院的或者说西方的传统内化到我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中,这是当下德化白瓷艺术家所要面临的问题。解决好德化白瓷在当代的语言转化,也就能做出这一代人在德化白瓷艺术探索上的贡献。
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看来,德化白瓷的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是材质,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制,东西融合;第二是工艺,不断改革创新,解决了很多烧造的工艺问题;第三是造型,观音、达摩、弥勒以及传统人物造像,每个都不雷同,细微处展现了当下的审美;第四是产业,通过最有特色的中国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传统的技艺和当代的表现,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表示,无论从教产合作,还是从研发推动上,从国内到国际都掀起了一种德化现象,“这个现象不光是为陶瓷,也为整个工艺美术在全国的亮相起到了表率作用”。
雀羽生辉 林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