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当代中国原创作品中国风格的“内在声音”
——评“多彩浙江”浙江交响乐团建团十五周年专场音乐会
栏目:品味
作者:钱玉洁  来源:中国艺术报

  7月16日晚,浙江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多彩浙江”浙江交响乐团建团15周年优秀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原创交响组曲《多彩浙江》选段、二胡协奏曲《我的祖国》、原创交响乐《美丽家园》选段与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这场音乐会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认可度,正如指挥家、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张艺所言:“一直以来,原创作品是浙交的亮点之一。而下半场再次奏响建团音乐会上演过的柴科夫斯基名曲,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中西合璧’艺术道路的最好诠释。”

  音乐会伊始,江南天阔,风和日丽。原创交响组曲《多彩浙江》由分别描绘浙江省11个标志性地区特色风貌的乐曲组成,以音乐为语言和“画笔”,将浙江各地区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底蕴及蓬勃向上的发展风貌进行生动描绘,展现不同地区的特色与魅力。这场音乐会上演的是作曲家邬娜、周湘林、王天明创作的《山水有千姿·多韵畲乡(丽水)》《醇味在越中·酒香莲歌(绍兴)》《海上有仙山·渔歌悠扬(舟山)》三首。驻团作曲家邬娜创作的《山水有千姿·多韵畲乡(丽水)》旨在描绘山水镶嵌的丽水与当地能歌善舞的畲族人民和谐共生。音乐语言俏皮、富有灵气,随着打击乐声部的加入,整部作品的色调霎时亮丽,一幅山水画卷在观众眼前展开。作曲家周湘林创作的《醇味在越中·酒香莲歌(绍兴)》色彩层叠,极具线性结构力。前半段江水流转,后半段犹如连绵的山脉隆起,将绍兴的美景尽收眼底。驻团作曲家王天明创作的《海上有仙山·渔歌悠扬(舟山)》描绘了海岛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坚毅朴实的先民,悠长的渔歌与号子。从处理上来看,音色整体清丽、讲究,指挥家张艺在具体乐器的音色把握上有着难以描述的敏锐与理解,音乐的叙述质朴有力,同时可以看到张艺对作品内部结构理解的无限扩张,同样,乐队音色上力量与柔美的双重质感,不同却融合,所以深刻。这样的力量发自内心,也来自于浙江交响乐团对于原创作品艺术品质的一贯坚守。

  接下来演奏的是作曲家王丹红改编的二胡协奏曲《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创作于1956年,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歌曲原唱为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二胡与交响乐团版是王丹红以原曲为素材,在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的情怀中更具时代气息。在乐思的扩展上,作曲家在乐曲初始与中段加入散板,推动乐曲的发展,在中段加入快板、拨弦等段落,末段采用C大调再现,情感愈发直接、热烈。二胡演奏家马向华的演奏细腻、极具张力,一曲终了现场掌声雷动,其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自不言而喻。

  音乐会上半场演绎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由浙江交响乐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美丽家园》。该作品委约青年作曲家商沛雷创作。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当晚演绎了“峰韵流光”与“海天之歌”两个乐章。“峰韵流光”以畲族山歌“丽水调”“景宁调”为主要素材,描写浙南山地的险峻与秀丽。乐队齐奏中充斥着丰盈的民族性曲调元素,笔触恢弘精致。“海天之歌”运用舟山一带的吹打乐舟山锣鼓以及劳动号子等地域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作曲家灵活使用打击乐音色与当代作曲技法,配器手法巧妙,以独特的音乐形态展现弄潮儿与海洋搏斗的场面,动力性十足。浙江的人民温润、开拓、诗意,浙江的热土蓬勃、锦绣、繁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听众都能在这部献礼之作中找到古已有之的情感与源远流长的积淀,感受到对家与国孩子般的赤诚与温情。

  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安排也有特别的意义。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7至1878年,也是其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2009年,浙交建团后的首场音乐会就上演了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在本场音乐会的下半场,浙交再次演出这首作品。第一乐章以铜管乐器的尖厉声开篇,象征命运的威严与沉重,弦乐随后奏出内心的惊惶与抑郁,副部主题抒情、悠长。第二乐章转为坎佐纳式的小行板,双簧管奏出孤寂的主旋律,中段展现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与内心的慰藉。张艺的演绎温和里隐藏着尖锐,这是基于对谱面、作品本身极度坚实的掌握,也是演绎优秀作品得以存在的支点。第三乐章为谐谑曲,弦乐的固定音型拨奏渲染出轻松诙谐的氛围,木管乐器随后加入,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穿梭在其中。在张艺恰到好处的音量控制下,乐队整体安定踏实,有掌控力。第四乐章终曲以热情如火的快板结束全曲,音乐在激昂与凄厉中达到高潮,展现了个人与命运抗争的纯净与壮丽之美。整部作品情感丰富,结构紧凑,轻时如烟般飘起,余韵如水般流动,明晰、质朴、直率。全曲在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柔美与刚烈兼而有之,哀而不伤、悲而不泣,柴氏作品中的悲戚与希冀都在情感的深度中得以表达。当晚张艺的处理称得上既是对音乐单个要素的解放,也是对中国元素的重构,本质上表达出了当代中国原创作品中国风格的“内在声音”。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格也在浙交的演绎中栩栩如生。

  回顾浙江交响乐团十五周年的成就,乐团主要在两类作品上深耕:一类是经典作品,长期保持高水准的技术与审美的突破;另一类是原创作品,乐团已陆续创排了12部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包括《山·海·经》《唐诗之路》《社戏》《鲁迅》《良渚》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关注;此外,乐团还推出了一批原创中小型交响乐作品《诗画浙江》《春闺梦》《长淮望断》等;改编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交响乐作品。浙交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发展之路,在创作实践上原创与改编并举,还承担海外演出交流与艺术教育推广任务,成功地凸显了绚丽且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在经典作品、地域风情与中国风格共同架构出的场域中,在浙交人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与始终向前的步伐中,浙江交响乐团新的叙事正在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