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迎面而来,历史却并未随风而逝。
1949年7月21日,从“来今雨轩”出发,中国舞蹈家协会前身——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新中国同奋斗、共进步,30周年、60周年、65周年、70周年、75周年……每一个节点都踩出了昂扬的足音和雄阔的魂魄,以舞蹈的名义为新中国的锦绣前程吹响号角。
75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始终如一地追随着党的指引,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舞蹈家、舞蹈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肩上扛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待,心中怀着对舞蹈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在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开拓舞蹈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政治引领、行风建设、人才培养、作品打磨、品牌塑造、志愿服务、会员管理、艺术交流、理论评论、考级调研、教育培训、权益保护等各项工作中孜孜以求,汇聚成了新中国不朽的舞蹈创业史。中国舞蹈界领风气之先者,不能不提中国舞协;中国舞蹈行业排头兵,不能不提中国舞协;中国舞蹈事业探未来之路者,同样不能不提中国舞协。正是中国舞协和中国舞蹈工作者的筚路蓝缕,赓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红色血脉,传承绵延千载的中华舞脉,逐渐成就了今日有目共睹的“中国舞蹈版图”。可以说,这75年是中国舞蹈界坚持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75年,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舞蹈家和舞蹈工作者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的75年,是中国舞协和各团体会员坚守舞蹈理想、光大舞蹈价值、奋力推进中国舞蹈事业繁荣发展的75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当时钟拨到2024年,此时,请允许我们按下暂停键,且展卷一睹新时代的“舞蹈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中国文艺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舞协从成立之初仅有会员13人,发展至今,中国舞协会员达到9698人,即将步入万人大关,团体会员单位也已增至38个。中国舞协的接力棒也从第一届主席团的“新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父”吴晓邦传递到第十一届主席团的舞蹈界中流砥柱冯双白、罗斌、冯英、杨丽萍乃至更为年轻的70后黄豆豆、王舸等艺术家手中,切实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舞蹈创作”深度贯通,愈来愈多的青年舞蹈名家开始崭露头角,一大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开始不断涌现,中国舞协与中国舞蹈人以攀登之姿和昂扬之势进军创作高峰,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多年耕耘换来佳作不断、“爆款”连连、新人辈出、成绩斐然,在新时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舞蹈乘着“复兴号”历史巨轮奋进新时代。以下不妨从两个侧面管窥中国舞协新时代的新进展。
吴晓邦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宣布中国舞协恢复工作
一、优秀作品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舞协一直以来号召中国舞蹈界以切实行动回应国家与时代需求,以自身独特的姿态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也激活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绘就出文化自强的时代图景。
其一,舞蹈立场坚定不移。中国舞协一贯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和创作导向,在各大平台及项目设计中,尤其强调感知生活、研究社会,为能够反映人民真情实感的创作提供一系列的组织保障、投入保障和智力支持。无论是历经8年时光,南起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北至新疆喀什地区,组织十余次舞蹈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还是在不同时期推出的“深扎”阶段性成果展示,譬如“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蓝蓝的天空——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原创内蒙古题材舞蹈作品展演”“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各族儿女心向党”歌舞晚会等等,无一不是根植于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无一不是从民族复兴角度出发,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倾听万家的喜怒哀乐。对于舞蹈工作者而言,镌刻着时代烙印的精品佳作就是献给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是唯一的立身之本,也是艺术实践的根本追求。经由中国舞协各大赛事和平台推出的优秀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孔子》《沙湾往事》《八女投江》等近年来常演不衰,《骑兵》《李白》《杜甫》《五星出东方》《草原英雄小姐妹》也先后宣布开启巡演。这些作品经过不断巡演打磨而日臻成熟,赢得了观众热捧、市场买账、业界认可,其中许多作品走出国门亮相各大国际舞台……管窥中国舞蹈作品成绩单,新人辈出、新作不断,可谓百花竞妍、成绩斐然。它们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在舞蹈创作上不断打破固有的范式与窠臼,以多元化的题材、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审美化的艺术创造强调突出了当下人民的真实情感体验,将共情力熔铸为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构建起以人民文艺为核心的逻辑,体现了舞蹈界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其二,舞蹈创作锐意进取。高水平赛事以及展演活动是引导和推动舞蹈艺术出精品出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一直以来,中国舞蹈“荷花奖”以其公正性、权威性、专业性、导向性鼓励舞蹈创作与表演人才,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舞蹈佳作。舞剧作品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上具有艺术性、丰富性、创新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舞剧新气象:点亮爱与信念之炬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刻画群像礼赞时代的《天路》,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朱鹮》;赓续红色基因的作品如《骑兵》《井冈·井冈》《海河红帆》《八女投江》;饱含家国深情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五星出东方》、满怀悲悯的《仓央嘉措》、风骨磊落的《朱自清》均可圈可点。古典舞则题材多有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以及对现实生活和人物内心的观照等都有着大胆探索与尝试,《大河三彩》《雨花石的等待》《且看行云》《墨舞流白》《西河剑器》《青衣》《骏马图》《散乐图》《觉》等各具特色,折射出关于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受众等诸多思考的路向与空间。民族民间舞创意迭出,《阳光下的麦盖提》《梦宣》《阿嘎人》《太阳山》《我们看到了鸿雁》《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冰凌花》等一系列作品既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属性,又在语言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现当代舞展现成长与力量,《夫妻哨》刻画了坚守与深情,《春会来》传递了抗疫中人民的勇气、坚定与渴望,《肖像》调侃着都市生活的跌跌撞撞,《看齐 看齐》展现了当代军人的英勇忠诚,引人遐思的还有《静听松风》《湾》《生息》《命运》《看不见的墙》等诸多作品,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在新时代、新的舞蹈观念下对文化和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其三,舞蹈观念革故鼎新。一是新技术赋能新语言。中国舞协自2014年发起“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以下简称“培青”)至今,先后扶持资助活跃于创作一线的青年编导和舞者200余人,共委约69位编导进行创作,推出了80部优秀原创作品,先后在13个国家的22个城市演出、展映超过200场,其间不乏尝试采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舞蹈创作实践,形塑虚实共生的舞蹈艺术意境,极大扩展了舞台场景的边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舞典华章”中国舞蹈盛典以年度精选优秀舞蹈作品向社会展现了伴随文艺政策、媒介融合等多元力量的协同发展,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舞蹈在提质增效中呈“加速跑”和“年轻态”的趋势,出现了“出圈”与持续热潮。二是新媒体促就新表达。如何为行业寻找出路,如何让舞协各大赛事和展演中源源不断涌现出的剧目被更多人获悉和了解,让更多优秀的舞蹈演员站在聚光灯下,创立一个能被年轻人接受的舞蹈艺术品牌势在必行,这就是“顶尖舞者”项目的由来。“顶尖舞者”从设计之初就强调要以工匠精神打磨高峰作品、推出人才,逐渐摸索出“比赛选拔-演出推广-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采取多项开创性举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各大平台累计点击率已破60亿。“顶尖舞者”是在立足“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上强调做实做精,广泛提取了当下选秀节目样式的经验,运作方式有所创新,更强调管理方式精细化和传播层面的大众化,盘活了协会资源,拓宽了传播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舞协也深知,平台的基础立场一定是培养专业舞者,而非简单地去迎合大众的普适性市场,其宗旨是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放大项目本身所具备的导向性。中国舞协致力于创作并集中展示一批有质量有数量且引发当代观众共情共鸣的佳作,这些作品形式多样,从编创角度探讨地方与中央、传统与现代、冲突与交融等诸多话题,甚至是用大于地区、大于舞蹈的视像审视属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过往的历史,促成了新的精神气质与情感记忆,推动了舞蹈创作观念的变革与创新。
2018年举办的《舞蹈》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展览开幕式现场
二、优秀人才涵养新时代舞蹈创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探索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均衡,为舞蹈行业培育德艺双馨、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蹈人才成为中国舞协着力的重要目标。这意味着对相应的舞蹈人才培养项目进行战略性定位,即锚定两个向度:一是立足中国,二是面向未来。
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文化艺术领域,人的引领更为重要。中国舞协自创立之初就定位强调突出的是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舞蹈家,突出人,是德艺双馨的榜样,是英雄和偶像,能起到引领作用。另一层是行业管理,把舞蹈从业者、爱好者团结起来,成为凝聚大家的温馨之家。
其一,多平台对舞蹈人才的示范引领。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凝聚爱国奉献的文艺工作者,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学家、艺术家。”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指引下,舞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方式不断发展完善,行业协会、各大高校、企业院团在创新发展的共识理念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舞蹈人才发展之路,搭建平台、创新模式,为舞蹈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舞协与各省市自治区舞协及其他会员单位、各大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合作,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尝试多渠道舞蹈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做好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发挥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扩大舞蹈人才服务覆盖面,为新兴、活跃的舞蹈人才搭建多元资助平台,扶持各类舞蹈人才的专业成长。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改革基础上,先后推出“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中小学舞蹈教师培优计划”等平台,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作资金、展示平台等方式,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共同为优秀舞蹈人才大量涌现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舞协深入具体落实中宣部、文旅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在创作评奖的同时,设计了“边观舞边评论”的线上线下舞蹈评论协同工作机制,持续培养新时代舞蹈评论的新力量,将北京等地专家教授前沿舞蹈理论师资释放到比赛所在城市,惠及地方及全国有志加入舞蹈评论队伍的广大师生和独立媒体人,孵化出舞蹈评论的新方法、新视角、新立场。
此外,全社会对于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也逐渐成为热点,我国舞蹈专业人才规模也随之显著增加,舞蹈演出团体数量、从业者规模仅次于地方戏曲类、戏剧类,分布很广,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专业院校作为舞蹈表演、编导、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舞蹈教育领域深耕细作,逐年培养输送大批舞蹈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舞蹈演出和教培市场日渐繁荣,考级市场持续火爆,各类校外舞蹈培训和考级机构如雨后春笋。中国舞协考级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关注社会层面的舞蹈需求,前者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和表演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已建立了一整套丰富且科学的舞蹈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庞大且完整的考培体系,考点设置分布广泛,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考官队伍中新文艺群体成为重要力量。后者作为中国舞协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自2006年开展以来,通过组织调研、编创教材、公益教育,对基层舞蹈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解决农村及偏远民族地区“缺师少教”的实际问题。该项目迄今已开办180个农村教师班,培养8000余名农村舞蹈教师,资助221所学校,惠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万农村孩子。
其二,着力推进青年舞蹈人才的孵化。新时期以来,舞蹈教育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力度,舞蹈研究课题数量、质量均取得了很大提升,高层次舞蹈人才渐多。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被列为一级学科,2022年舞蹈跳出“音乐与舞蹈学”成为独立专业学位,位列研究生教育阶段一级学科,并正式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见证了舞蹈专业学科建设的历史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青年舞蹈人才不断涌现,这其中包括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的新文艺群体,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舞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联相关政策和各级舞蹈家协会的引导与扶持下,“培青”等人才孵化项目在舞蹈创作和大众舞蹈的发展中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文艺样式和文艺业态,如小剧场、舞蹈剧场、环境舞蹈等,新文艺群体中的舞蹈创作人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的深刻变化,为中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处不妨以“培青”为中国舞协人才培训项目的典型案例加以剖析。该项目以培养、扶持青年舞蹈人才为核心,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作资金、展示平台等方式,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力的青年艺术家在其独立创作生涯和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支持与助力。在项目总体扶持导向上,“培青”要求申请人“具有较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鼓励在身体语言、创作方式、剧场或非剧场环境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培青”主要面向对象的新文艺群体,还是对于进入“培青”培养序列的体制内的编导而言,“培青”都为他(她)们提供了自由施展艺术才能以及进行艺术表达的空间;而鼓励原创、支持创新在带来舞蹈艺术创作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对这些青年舞蹈创作人才的成长给予“试错”空间和包容度,“培青”所要解决的正是如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问题,也即由聚焦具体创作本身的扶持到培养扶持对象“对于创作作出更有意义的价值输出”……这些都使得“培青”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创作孵化平台,还旨在为青年舞蹈创作人才的持续发展搭建平台。此外,“培青”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打造艺术社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尤其是对于新兴文艺群体的相对孤独和分散而言,他们可以在坚持各自艺术道路和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平台寻找到更多合作、发展的可能。当前,基于这一规划的“青年艺术家平台”已完成了初步搭建。
与此同时,“培青”通过项目推进在青年舞蹈创作人才尤其是舞蹈新文艺群体中积累了自身的口碑,以日益发散的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作用而实现了自身的品牌“亮剑”。经由“培青”项目的实施过程、尤其是舞台作品所呈现出的种种创作问题,比如“晦涩难懂”“披着先锋的外衣而不独立思考”“难以走出的小我世界”等等,可以说既是“培青”项目创作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舞蹈创作尤其是现代舞创作,以及舞蹈编导教学环节问题的“连锁反应”。因此,经由“培青”的“创新”实验,还为舞蹈创作、创作教学的研究分析和反思提供了实验的样本,“培青”在对于中国青年舞蹈艺术创作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全方位的。
以上只是中国舞协历史上横截面的几个点,但或许可一窥中国舞协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路径。75年来,中国舞蹈人用自己的智慧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标注下舞蹈人的担当和奋斗。舞蹈之美,离不开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离不开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中国舞蹈用当代舞蹈语言,讲述好立体的中国故事,不仅体现在创作应该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也体现在应该具有更加深刻的审美眼光。未来,中国舞协将继续致力于出人、出作品,以舞蹈艺术深刻回应时代命题、反映人民要求,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同时,彰显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精神。
(本版配图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提供)
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奖获奖作品《盒子》
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获奖作品《看齐 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