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式演绎长江大保护故事
——评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
栏目:视线
作者:马尚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湖北卫视近期播出的大型公益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由知名作家羊角岩(刘小平)撰稿及执导,共6集,240分钟。该片一经播出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因为它黄钟大吕式地演绎了长江大保护故事,提炼出中国经验,传达出时代强音,堪称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选准最佳角度,切入长江大保护场景

  长江大保护,是当下最雄强、最庞杂,也是最值得讲述的话题之一,但要讲好它,却往往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为它过于庞大,涉及政治、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生态、地域、民俗、人性等方方面面,让人不知从何讲起。而一般性的角度、单个的事项、某时某刻的感受,在如此庞大的世象和宏观的题材面前,总会显得纤巧。但是高明的艺术家总会有办法,就比如打蛇,打在七寸上刚刚好;比如驭牛,抓住牛鼻子就行。《留住长江的微笑》就是这样,它有一个非常新颖和巧妙的角度,就是选择讲述长江江豚保护的故事。该片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由濒危转为极危,又因为实施长江大保护,到2023年新的一次长江科考时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让观众看到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长江江豚高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态指示性的物种。几千万年以来,长江是它们幸福的家园,它们与人类和谐共存。但是当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人类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强,以及船舶航运量和水利建设的强度骤然增加,江豚的食物减少了,有的死亡江豚被解剖后竟然是空腹,江豚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这就导致了江豚数量的急剧下滑。据2012年央视报道,当时长江流域仅剩下1012头江豚。当时科学家预言,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10年,江豚族群将像它们“美丽的姐姐”白鱀豚一样消亡。

  在党中央倡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长江流域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各地党委政府,到科学家,到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到普通渔民,大家共同发力,演绎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大保护之歌。如今,“化工围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非法捕捞、非法采砂全面取缔,30多万长江渔民成功转产转业,“十年禁渔”取得丰硕成果。山青了,水绿了,鱼多了,江豚在欢唱。

  把握艺术深度,书写长江大保护传奇

  《留住长江的微笑》有三四十年的历史纵深。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切之下,中科院水生所成立了白鱀豚课题组,但是为时已晚,没几年,白鱀豚就在长江流域功能性消失。课题组转而研究白鱀豚的“丑表妹”长江江豚。纪录片让观众看到,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广大渔民和公益志愿者加入保护江豚的“大合唱”里来,他们中涌现出无数动人的故事。主创团队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到下游的长江入海口,从鄱阳湖到洞庭湖,行程14000余公里,历时3年完成拍摄,让观众看到一个相当广阔的保护画卷。

  长江大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个宏大、壮阔、真实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曾经有过无数非法采砂船疯狂“掘金”,也曾经有过无数非法渔具在江面上编织江豚的“死亡陷阱”,还曾经有过无以计数的排污口以发展的名义日日夜夜向长江倾泻污染物。这一切,《留住长江的微笑》都没有回避,更没有屏蔽,而是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留存了珍贵的影像。

  勇攀思想高度,传达长江大保护经验

  长江流域的江豚保护,有三种保护模式。一是“迁地保护”,即把部分江豚捕捉迁移到生存和保护条件较好的保护区。如湖北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由20世纪90年代初捕捉投入5头江豚,发展到如今的百余头,成就十分显著。期间还经历了2008年百年未遇冰雪灾害,因湖面结冰导致江豚死伤过半,令人痛心。天鹅洲保护区也是中科院水生所的重要科研成果,该基地保护江豚种质资源的经验,成为国际鲸类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国际鲸类保护会议也因此在武汉召开。二是“就地保护”,即在长江天然环境下加以保护,其措施是大量减少人类活动,比如禁止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渔民转产上岸等。三是“人工饲养”。天鹅洲保护区和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近些年已经在人工饲养上取得很多成果,这些在该片中也向观众具体呈现。

  设立由国家林草局统一管理的长江江豚保护区,是一条重要的中国经验。长江江豚的习性,是以族群为单位而集体行动,包括集体捕鱼等。保护区的设置,包括国家增加投资对于保护区内生态条件的改善等,对某一区域内江豚家族,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江大保护的难度在于,它不像陆地野生动物的保护区一样,能全面限制人类活动。而长江大保护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则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它能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长江大保护中来。

  我在宜昌工作多年,宜昌近些年来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生动实践,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曾参与其中、努力奋斗过。宜昌的葛洲坝大坝下游一直到胭脂坝江面上,近些年来活跃着17头长江江豚,是宜昌的一大景观。正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在本片中所说,宜昌是长江上唯一市民容易观看到江豚的城市,长江江豚正成为宜昌市的一大城市名片。

  《留住长江的微笑》的第六集《任重道远》传递出忧患意识。在资源调查中发现,长江的水生生物443种中就有135种没有找到,尤其是一些珍稀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有专家指出,长江生态的恶化还没有到达“U字形”的底部。看完本片,观众会强烈地意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长江大保护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留住长江的微笑》主创团队牵头人羊角岩,是我熟悉的宜昌作家、一级编剧。羊角岩或许正是从宜昌的这些变迁中得到灵感,并进而潜心创作出如此厚重的大型公益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应该是长江大保护进程中的一大重要文艺收获。

(作者系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