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脑特工队2》的“水土不服”
看中国观众观影心理变化
栏目:争鸣
作者:陈林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头脑特工队2》剧照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式微,已是公开的秘密。就以最近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2》来说,截至6月30日,该片在北美市场已斩获4.11亿美元,全球票房突破8亿美元,超越科幻大片《沙丘2》,成为2024年目前为止的全球票房年度冠军。然而,6月21日该片在中国上映,首周末票房仅7510万元人民币,截至6月30日,累计票房1.7亿元人民币。对比在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巴西等世界其他市场的火热票房,《头脑特工队2》的国内票房委实不够亮眼。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电影作品的艺术性。《头脑特工队2》就制作、想象、人物设计来说,还是保持了以往的水准。故事也中规中矩,遵照前作的创意设定,把小女孩莱莉在青春期中遭遇心理危机,形象地化为焦焦(焦虑)与乐乐(乐观)争夺大脑总部的主控权。最后,乐乐和焦焦等两类情绪拥抱在一起,莱莉勇敢面对自己,摆脱了青春期的成长迷惘。结尾当然也是大团圆,暗示了莱莉心想事成,进入梦寐以求的冰球队。

  一切看似照旧;然而,一切已经难以照旧。《头脑特工队2》这种叙事流畅、反转纯熟的叙事模式、挑战自我极限的励志神话、乐观勇敢的普适性价值,重现了好莱坞电影典型的美学特征与价值观念。按照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研究,美国电影1915年开始以人物心理动机作为叙事动力,1917年便形成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此后,虽受欧洲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影响略有调整,但保持了基本美学形态,至今仍然是世界电影主流模式。《头脑特工队2》在世界其他主要市场的成功就可资佐证。事实上,如果是2019年前,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同样屡试不爽,也能轻松地斩获票房佳绩。美国电影如《亡命天涯》《真实谎言》《侏罗纪公园》等,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市场开始,并且在21世纪社会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其票房及其社会影响达到了顶峰。从特效大片到超级英雄大片,美国电影赚取了极其可观的票房,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形塑了一个发达、文明、具有理想未来的美国形象。然而,伴随《复仇者联盟4》在2019年创造了票房纪录之后,进口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形势便急转直下。尤其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的社会影响力与票房数据均迅速萎缩。

  对此现象,论者较多从中国电影崛起的角度多有阐发。但笔者认为,与其对标中国电影的崛起,毋宁落实在中国观众的变化。毕竟,看电影的选择权在观众手中。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的制作工艺、叙事水准、艺术价值的必然提升。中国电影并不能如票房数据显示的那样,完全压过好莱坞电影。

  说得更直白点,目前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萎缩,其实是更直接地反映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是因为,当下中国观众越来越不关心好莱坞电影所叙述的题材、事件。毋庸说用视觉特效包装宣扬美国拯救地球、人类的超级英雄大片,也不必说按照美国历史人物原型或西方神话史诗演绎的故事,就是表现普适的人性话题,也远离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土壤,很难继续得到观众的关注。《头脑特工队2》选择了青春期成长主题,看似具有普适性,却一点也不普适。它无疑是美国版的成长故事。故事发生于物质优越的社会、和睦平等的家庭,核心事件仅仅是3天的冰球队集训,所遭遇的难题是如何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目的也不过是为了以后加入高中冰球队。当然,解决的方法更为简单:只要乐乐(乐观)把焦焦(焦虑)从主控台里拉出来;只要莱莉面对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即便是负面情绪都有自身的价值。如此,心理危机就顺利消除,从而改变客观的现实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等。在这样的语境中,人物的小情小绪,事件的杯水风波以及浅尝辄止的心理展示,显然不能激发国内观众的观影冲动。只要稍稍比较近年来票房成功的中国电影便会发现,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观众对电影的消费心理呈现多样性、复杂化。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消费的虚构故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共同关注的社会话题。影片与当下生活的关联,已成为观众选择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票房高的、引起广泛热议的中国电影,恰恰不是因为影片本身,而是影片之外的社会现象、事件及其心理。如《热辣滚烫》精心设计了明星减肥的热门话题;《第二十条》聚焦现实的真实案例,讨论的是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问题;《孤注一掷》呈现的是缅北电信诈骗事件;《消失的女人》关注女性友情背景下有关“渣男”的社会话题; 《我不是药神》甚至把“看不起病”的社会问题、真实的人物原型直接植入故事。

  无须赘言,《头脑特工队2》与其他水土不服的好莱坞电影一样,讲述的不是当下中国观众关心的故事。不仅如此,这类故事的价值观念依然重复的是西方启蒙现代性所宣扬的观念。如上所述,好莱坞电影基于西方启蒙现代性的理想主义、人性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风靡一时,发挥了情感启蒙、人性启蒙的社会功能。中国观众正是在大量接触到美西方大众文化中,逐渐完成对个体的情感价值(爱情)、社会价值(成功)的认知,形成了在克服外在障碍中弥补人性缺陷、实现人生价值的现代性主体意识。然而,当下中国社会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经历着外在生存(血缘亲情、家庭伦理以及公共领域)和内在生存(强烈的情感需求、自我价值的预期、人生理想的追求等)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现代生活带来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人生体验、人性体验。这种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变化,在短短40多年急剧发生,推进了中国观众心智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观众在生活、情感、人性等的体验与认知,已然超出了《头脑特工队2》等好莱坞电影所提供的观念价值。影片对于人物矛盾、事件冲突如此简单处理,更是难以取信于观众。任何故事都离不开观念价值,都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反思。

  看电影,确实是沉浸在了一个感性直观甚至是无暇思考的形象世界。但是看完电影,总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回忆故事的情节,或深或浅地思考故事的观念。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影确实也只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但是同样也存在着潜在甚至是无意识的思考。事实上,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早就说过,让观众不动脑筋接受毫无意义的纯属偶然的现象,是办不到的,因为探求含义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基本功能。如此看来,《头脑特工队2》等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们不仅虚浮于中国的现实生活,也远离了中国观众的心智结构、情感需求与人生体验。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教授)